第A2版:经济总第1674期 >2017-10-30编印

黄兴荣: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李云喜
刊发日期:2017-10-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黄兴荣开发的软件。

黄兴荣开发的软件。

黄兴荣在工作。

黄兴荣在工作。


  

  “哼,黄兴荣,凭你那两滴墨水,就想研发电脑管理软件,白日做梦。我敢打赌:你要是能研发出来电脑管理软件,我就能用手板心煎鱼给你吃……”15年前,有个同事这样“踏雪”他。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事的讽刺“打击”并没有让黄兴荣退缩,反倒坚定了他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勇攀高峰,自学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黄兴荣通过自学电脑,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练就了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技能,被行业人士称为“电脑奇才”。他研发的《基于信息化的中小学学生管理系统的研究》《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套软件,得到区、市级领导、专家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在全区广泛推广应用,为单位和国家节省资金200多万元。

自学电脑成专家

  1987年,黄兴荣从潼南师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大佛区四方小学教中学语文,两年后又改任数学老师。
  “与计算机结缘,还得从一次偶然的机遇说起。”黄兴荣回忆说,1993年,他到弟弟所在的单位——潼南教师进修校办事,看到一台电脑前,打字员正在熟练地打字,屏幕上跳出一行行端庄漂亮的字来,感觉很神奇。“我要是会打字该有多好啊!”
  1994年,黄兴荣利用暑假到深圳去看望他的一位学生。当时,他的学生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打工,月薪5000元,这让他羡慕不已。
  “我有专科文凭,学生只有高中文凭,我要是到深圳工作,收入肯定不比学生少。”经过权衡,黄兴荣决定利用假期打一次短工,挣一笔外快。他先后找了多家企业,不是没人要就是给钱少,最多的一月只给他开500元的工资,是学生的十分之一。
  后来他了解得知,学生虽然只有高中文凭,但通过持之以恒自学电脑知识,成为了软件开发公司的业务骨干。
  这次碰壁的经历让他懂得一个道理: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回到潼南后,黄兴荣与一个学生共同筹资8000多元,从重庆石桥铺电脑城买回一台386电脑,同时他还买来了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电脑编程等方面的书籍,开始自学。
  白天教学,晚上自学,双休日加班学成为常态。冬天手脚冻伤、冻烂,他全然不顾,学了两个多月,结果还是什么都不懂。
  “那时的电脑,从操作系统到开发软件,几乎都是美国的东西,全是英文,根本看不懂。几周下来,感到太吃力,学生因此打了‘退堂鼓’,到古溪去摆地摊了。”黄兴荣说。
  “你不是说学电脑,就能挣大钱吗?都几个月了,也没看到你挣过一分钱!”由于家里太穷,家人质疑不支持。
  “学会了,有了技术,就能挣钱,我想我一定行!”黄兴荣嘴上这么回答,行动上却加快了自学步伐。
  “为了看懂英文界面,我下定决心自学英语,从背单词开始,一天背20个。”黄兴荣说,那时没日没夜的学,吃饭的时候在背,睡觉的时候在背,就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背。半年下来,熟记词汇达到1000多条,两年达到3000多条。看得懂英文界面后,自学电脑就容易多了。
  为使自己变成“电脑通”,黄兴荣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几年里却从牙缝里省出3000多元用于购买电脑书籍,挤时间先后学完了大学计算机所有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掌握了当时流行的几门软件开发工具及数据库系统操作技能。
  持之以恒的潜心钻研,黄兴荣经历了从“门外汉”到“电脑达人”的转变。3年后,他开始独立研发电脑软件。为了搞懂一个编程,他往往要琢磨很久,甚至通宵达旦。多年来,凭借对计算机技术的酷爱,他坚持不懈地苦学编程、网络开发及数据库开发技术,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名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被单位聘为工程师。

创新研发攀高峰

  2003年,时任老师的黄兴荣发现,班主任和学校搞教务工作的同志非常辛苦,大量时间用在了填报各种表册上。这些表册涉及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班主任管理、教务管理等,全手工填写,费时、费力不说,漏洞错误百出,管理极不规范。
  黄兴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主动请缨,研发管理软件,将老师们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2006年5月,经过历时两年半的潜心研发,黄兴荣独立完成了市级信息化科研课题《基于信息化的中小学学生管理系统的研究》。
  该软件系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于2006年6月22日通过重庆市专家评审组的结题评审。
  专家们认为:该项研究选题具有现实意义,有很强的适用性,对中小学学生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可提高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课题研究中开发的教委版管理程序,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的系统软件性能稳定,功能强大,适用性好,操作方便,对权限设定和系统安全性考虑充分,软件开发所基于的软硬件平台具有较好的推广利用条件。
  2006年9月,该软件在潼南中小学学校推广使用。到目前为止,该软件已累计创造价值60多万元。同时,这套软件还获得了重庆市科研一等奖。
  2008年,黄兴荣由学校调入潼南人事局,负责人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2010年以前,各镇街、各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岗位管理,全是手工填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规范,容易把表册填错,激发矛盾,特别是职工工资报表。
  单位和领导期盼的,就是黄兴荣有所作为的。2010年3月,他向组织说明想法,主动承担软件研发任务。经过3年的研发,于2014年4月独立研发完成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软件。
  该软件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岗位管理于一体,是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第一个研发出的网络化管理软件,受到领导、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当年5月,该软件在潼南4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实现了人事工资管理智能化、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主管部门、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和网络共享。到目前为止,该软件累计创造价值100多万元。
  2016年2月,黄兴荣又独立研发完成了《人事考试系统》软件,该软件集考生网上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查询成绩、审查考生资格、考生面试抽签、成绩统计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考生报名,提高了主管部门工作效率,每年创造价值50万元以上。
  有人问他:你为单位研发了一套又一套软件,创造了巨大财富,你图的是啥?“我有一个梦想,永远要做最好的自己。”黄兴荣坚定地说。

爱岗敬业讲奉献

  从一名小学教师到“电脑奇才”,黄兴荣用23年的执着与坚守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谛。
  “只有甘于寂寞,坚持几年、几十年在岗位上工作才会有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黄兴荣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研发软件过程中,黄兴荣常常是通宵达旦,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脑子里随时冒出的都是程序如何攻克,难关攻克了,很兴奋;没有攻克,想尽快攻克,夜晚总是无法入睡,经常是凌晨四五点钟爬起来研究试验程序。”黄兴荣说。
  2012年,黄兴荣感觉腰有些疼痛,右脚出现麻木现象。经重医附一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康复后少坐、多运动。
  为不耽误工作,黄兴荣决定回潼南一边工作一边治疗。上班时不能坐,他就坚持站着工作。他在办公桌上再放上一张茶几,把电脑放在上面,使电脑的高度与自己的眼睛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既解决了腰痛不能坐的问题,又解决了上班工作问题。这一站,就是4年。
  由于长期站着工作,他的膝盖落下了不能弯曲的毛病,上楼下楼很不方便,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他拄着拐棍也要上班。
  局领导对黄兴荣的情况很关心,经局党组研究决定,让他弹性上班,工作可以在家里完成……
  “黄老师,你腿脚不方便,就不要天天来上班了嘛!”同事这样劝他。“我不能搞特殊,不能坏了单位的规矩,我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我能克服。”就这样,黄兴荣天天坚持上班,没有一天迟到早退。
  人事信息档案管理中心编制3人,可长期以来一直就缺少1人,3人的工作量2人完成,有时需要加班,黄兴荣和同事从不叫苦叫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力求做到最好。
  人力社保局担负着人事招聘工作,每次招人期间,黄兴荣每天晚上都要到单位主动加班。“招人不关你的事,你去加什么班?”他对妻子说,我在负责网络管理,我要去看看网络运行是否正常,确保不出故障,我要为单位和每名报考人员负责。
  黄兴荣爱岗敬业,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多年来,他不知加了多少班,做了多少分外事,从不提及,没伸手向单位要过一分报酬。
  “我一直记着两句话:天干饿不着手艺人、人品比做事更重要。”黄兴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同事以及自己的徒弟。他认为,人才是单位宝贵的财富,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20多年来,黄兴荣靠自学电脑成了IT精英,在单位和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声望。他的徒弟在北京、深圳等地开公司,高薪邀请他去当顾问,他婉言谢绝。“是单位培养了我,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离开了单位,我什么都不是。”昨日,黄兴荣在接受潼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本栏目由区工商联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