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周刊总第1675期 >2017-10-31编印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策划 龙绪林 执行 杨潇
刊发日期:2017-10-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习俗多

  重阳来临之时,多为秋高气爽的日子,而重阳节本身又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人们通常以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秋日登高,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负离子含量高,对身心健康尤为有益。此外,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登高最好避开早晚,放慢速度、避免扭伤,远离风口、以防受寒。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因此,人们往往会在赏菊之时,饮用菊花酒、品尝大闸蟹。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想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大家都不陌生,因有插茱萸这一习俗,古时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养生不可辍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寒露过后,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秋风一日更比一日凉,时间也进入到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时期。此时,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因此深秋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在饮食方面,老年人要牢记淡、少、暖、鲜、软、缓等几个关键字。老年人肠胃相对脆弱,入秋后,要多进食清淡、新鲜、温热、补脾暖胃的食物。同时,老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饭菜质地以软烂为好,选择的食物尽量避免纤维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进食中,宜细嚼慢咽,才有利于肠胃对营养的消化、吸收。
  秋分之后是秋蟹大量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秋蟹肉性寒,脾胃虚寒者尤应引起注意,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不要喝茶,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蟹与柿子成熟时间接近,但切记二者不可同食。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有可能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还可能引起结石症等疾病。
  养生的关键是形成习惯,秋季养生要求人们在起居上做到早睡早起勤运动。秋分后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变大,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床上垫上保暖效果较好的纯棉材质的床褥,尤其是有慢性疾患的老年朋友,不宜再睡凉席,且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盖好薄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从中医角度讲,“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能够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出游需谨慎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固然潇洒,但却不太适合年老体弱的老年人。在气候凉爽的错峰出游好时节,老年人出游更宜“三思而后行”,谨记出游“四要两不要”。
  出行前要做好相关准备,慎重选择旅行团并购买保险。旅行前要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征得医生同意,方可前往。根据健康情况选择旅游点、安排日程,不可勉强,最好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客流量少的城市作为目的地。签订旅游服务合同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并结合自身情况与旅行社单独约定附加条款;旅行社的旅游人身意外险不可少,必要时可尽量购买其他短期意外险做补充。
  要适量保存体力,放缓出游行程节奏。老年人往往体力较差,手脚不灵活,视听力下降,对外界反应相对迟钝,因此外出旅游时,更应该重视旅途上的自我保健。切不可抱着“多走几个地方才值”的心理,旅行日程安排宜松不宜紧,活动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游览时,行步宜缓,循序渐进,攀山登高要量力而行,以免劳累过度,加重心脏负担,心肌缺血缺氧,引起旧病复发。若出现头昏、头痛或心跳异常时,应就地休息或就医。
  出行准备需要面面俱到,谨慎选乘交通工具。应准备好个人资料卡随身携带,如简单的病史介绍及家人联系电话等;备好晕车宁、感冒灵、清凉油、止泻药等常用药物;有冠心病、糖尿病、哮喘、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人,要多带一些自身常用药物,一旦犯病要及早用药。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情况,根据天气、温度差别备足衣物及旅行日用品。出行时,要根据旅游线路的长短及自身年龄、身体状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
  要保障饮食卫生和休息充足。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水土不服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所以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油腻和辛辣生冷食物,不饮或少饮酒;尽量在住地餐厅用餐,最好自备餐具、水具,方便又卫生。老年人易疲劳且不易恢复,旅游中要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住宿时选择安静、安
  全、卫生、舒适的宾馆。若感到体力不支,可休息几天或中止旅行。在长时间步行游览时应随时坐下小憩。
  不宜参加剧烈活动的旅游项目,尽可能不到景区的危险地段游览;不宜参加过累的爬山、登高、划船、游泳、漂流等剧烈运动的旅游项目。秋天早午晚温差大,老年人机体免疫与抗病能力下降,应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防止受凉感冒。
  尽量不要在休息时间单独出行,要保持手机畅通,随团旅行时与孩子、亲友定期联系,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或安全事故,及时向领队和旅行社求助。

退休后你想做什么?

  高晓梅:大半辈子都在操心,忙着工作,忙着照顾家庭,忙着抚养子女。退休之后,我想放松一下。现在我没有和女儿住在一起,打算在阳台养点花草,再养个小动物打发时间,猫狗都行,平时没事就和院子里的邻居一起逛逛街、跳跳舞。偶尔还可以出去旅游,工作的时候忙,趁着女儿还没要小孩,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王勇:我平时就喜欢下下棋、写写字,退休以后就可以经常去广场、公园和棋友切磋切磋。然后再过两年,等孙子长大一点,就教他下棋、学书法。或者小辈去上班、上学的时候,和老婆一起,一群老头老太太报团旅游去,以后可算是有时间陪她出去玩了。

我这样孝敬爸妈

  张涛:我其实做得不太好,平时工作经常加班,老人的生活还是我老婆关注比较多。我个人是觉得,不要过多干预老人的生活方式,我爸妈是自己单住的,他们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方式,大家生活习惯不同不必强求,过得自在舒心比形式更重要。只要多关注着他们的生活情况,隔三差五带孩子去看看老人,小孩放假的时候一家人出去吃个饭,或者去旅游一圈,我觉得就挺好的。让老人保持身体健康、内心愉悦比什么都重要。
  刘丹:我爸爸已经生病去世了,我妈现在和我住在一起。平时的话,就尽可能多分担一些家务,老人年纪大了腰腿不好,还是少让她劳动,免得扭伤。然后就是经常和我妈聊聊天,老人家每天自己在家其实也挺寂寞的,现在谁家都能做到让老人吃饱穿暖,但老人的内心想法也需要子女多重视。还有就是争取隔一段时间能带我妈出去走走吧,也不一定要走多远,就散散心,看看景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