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总第1692期 >2017-11-23编印

按时看日出
刊发日期:2017-11-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 莙

  黄昏时翻书,读到福楼拜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不由分说地,“按时看日出”这一句,如同日出一般,从书页里跃出,耀眼。
  日出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看日出,一般情况下也不过是旅游中的一个观光项目,都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前面加上“按时”二字,给人的感觉瞬时就不一样了,就会让人想到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积极健康等等标识。整日在寂静的书房里拼命工作的大文豪,却会拿出时间来,按时看日出,听起来,就同我们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上下班那样自然。
  我怔在这句话里。别人按时看日出,我的内心倒一个踉跄。与其说是被打动,不如说是被打中,一块软肋,被不偏不倚地打中。
  我问自己,多久没有看过日出了?或者,我看过日出吗?在撤离的星辰、吹拂的江风、从草叶滴下来的露珠、睡意朦胧的鸟语合奏出的晨曲中,甚至,只需从卧室移动数步到阳台,等待一次并不看年看月才会出现的自然现象?
  不用检索记忆库存,也就去看过两次日出,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中一次还算不上。
  第一次是尚不知手机为何物的很多年前,一家人在峨嵋山。金顶之上,人头攒动,闹嚷嚷有闯入菜市场之嫌。太阳在金顶的光芒万丈以及光芒万丈之前的蓄势待发,以及我伸长脖子,踮起脚尖,努力让高举的相机越过黑压压的后脑勺们记录我“到此一游”的过程,都已漫漶成风中烟云,深植于心底的,是几天后兴冲冲去照相馆取照片时,师傅呵呵着,没照起,胶卷都没上好。金顶看日出让我一度成为祥林嫂,空空如也的胶卷,则成了被狼叼走的阿毛。
  第二次是三年前,四个文友在华山上“论剑”。凌晨四点,黑黢黢的山路上,人影绰绰,都是忙着奔东峰观日出的,风亦不甘落后,冷着脸,一路纠缠不休。脸青面黑的四个人,穿人海,踏巨石,气冲宵汉。到了东峰顶,岩石下到处是人,军大衣和各色羽绒服挤在一起,等待日出,而身穿单衣,脚蹬凉鞋的我,犹如一只哆啰啰的寒号鸟,更强烈地渴盼着太阳公公的热情拥抱。两个多小时过去,天上依旧暗云堆叠,于是抱怨声、叹息声四处传来,当“看日出”成为预先设定的线路中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等待就添了焦躁,少了一丝神闲气定。最后,太阳终于从层层浓云后醒了过来,伸一个懒腰,随后运气发力,长啸一声奋力一跃的磅礴而壮观的一幕,终于沦为想像,一场忍了许久的雨再也憋不住,哗啦啦兜头而来,让看日出的人抱头而去。
  说起来有点惭愧,两次看日出,铭心的皆非日出本身。
  除了旅游衍生出的看日出,我真还有意识地去看过一次日出,在太阳起床的时候,无一例外的,我都在被窝里,无数次对晨曦初降充耳不闻。
  合上书,看窗外绿树间,飞鸟叽喳着归巢。太阳就要落下,一夜的休憩之后,又将从东方升起,普照大地。
  日出,意味着黑夜退场,黎明来临,意味着初生的清新和纯净,美好和光明,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为此礼赞歌吟,但又有多少人,如同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上下班一样,按时看日出呢?
  按时看日出,就算是,太阳并未从辽阔的草原或是巍峨的高山升起,也并未从漫漫沙漠或是浩浩大海升起,而是自重重楼宇间,一点一点突围出来,映红了头顶的一片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看日出,心中所承载的那份情感,是不是会像那初升的太阳一样,神清气爽、朝气勃发?按时看日出,就是一次次和初升的太阳相遇,一次次让那新鲜的、干净的第一缕阳光,照耀着身体,也照耀着灵魂。
  按时看日出,至少,以一种按时看太阳的心情和态度走过生命的历程,并非向“按时看日出”的大师靠近,大师太遥远,而你所追寻的某些东西,比如希望与远方,比如安静与明亮,其实往往,就在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