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给病人检查。
本报记者徐旭
“每当看到他们满脸哭丧着踏进医院,再高高兴兴,满脸挂着笑容走出医院,我心里忒幸福。”“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8月25日,当记者走进太安镇卫生院时,这位年逾50的基层医生简短而朴实的话语,让记者了解了他32年的从医故事。
爱岗敬业 病人至上
作为一名基层卫生院的医生,多年来,张勇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无私的敬业精神、过硬的技术功底治愈了无数的病人,挽救了无数生命,使一个个患者重扬生命的风帆。
河边村孙明珍老人,今年已经76岁了,患高血压、脑梗塞已有十几个年头。老人多年独居,因为腿脚不方便,平时深居简出,看病对她而言困难重重。2003年一次下村“走诊”时,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张勇主动承诺利用休息时间每周上门为老人义诊一次,送药上门。13年过去了,无论刮风下雨,张勇一直坚持,老人家的门槛,他都已经进进出出600多次。值得高兴的是,老人的病情平稳,平日对张勇也是牵肠挂肚,问寒问暖。
“张勇,快点出诊哟!”2014年的除夕之夜,当张勇正在家里和家人准备吃年夜饭,忽然接到医院的值班电话,说医院接了一个重症病人,要他马上返回医院。“病情就是命令”,张勇来不及和家人道别,就急匆匆赶往医院,和夜班护士一起抢救,当他做完手术,并安置好病人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他才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休息。
带病工作 28年如一日
1989年初,因为胃发生了病变,张勇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病情稳定后,张勇立即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当朋友和同事们得知情况后都劝慰他离开一线岗位“享清闲”,张勇却说:“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诊病治病是我的职责所在,每天能够见到病人,为他们打开心结,解除病痛,我心里才踏实。”张勇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他的胃部切除后,时不时会隐隐作痛,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请一天假。28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坚持早上班、晚下班,遇到特殊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心温暖患者,用真心关爱同事。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战胜病魔,感染身边人,给所有病人和患者作出榜样,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只要是身体情况允许,我就会多尽自己的一份力,多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张勇朴实的话语,却透露出他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传递出一名医务工作者勇于面对病魔、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毅力。
“张医生在医院工作32年了,虽然他有病在身,但他在业务上勤学钻研,他的医术在太安也是家喻户晓的。”院长郭大勇告诉记者,“同时,他对病人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和眷恋,因此他就有了一些信得过的患者群体。”
精于专业 情予病人
“他父亲是一个医生,所以他小时就耳濡目染父亲的医术,到今天成为太安镇及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张神医’。”当说到张勇的医术时,郭大勇向记者介绍,作为一名医生,张勇积极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创新。对每天的工作情况,每件事情处理的效果进行不断总结及反思,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一天天,一件件,多年后的他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擅长疑难杂症的治疗。记得有一次,医院来了一位在寻遍云贵川的名医治疗其腹泻都无果而返的病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勇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这位“特殊来客”把脉问诊,针对他长期“脾肾阳虚”,自己把中药药方开出来后,又反复进行比照,让这位腹泻病人吃上最恰当的药。由于病人来自农村,医学知识的缺乏和心理上的焦虑,使病人和家属一筹莫展,全家因为他的病都一度陷入无助和苦闷中。张勇就亲自送他们回去,然后教他们如何熬中药,如何调理身体……直到病人熟练掌握一些医疗常识才离开,经过他近3个月的中药调理,病人恢复得很好,患者全家欣喜万分,把张医生当成救命恩人。而他却认为这是医者的本分!
记者手记:张勇作为一名卫生技术人员,他没有埋怨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艰苦,而是任劳任怨扎根基层医疗事业,用平凡的举动诠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内涵;他用平凡的每一天刻苦钻研业务,为太安人的健康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也生动折射出了他的心中唯一祈愿——“但求人间永无病,何愁药架长生灰”;他没有惊人的壮举,也没有文学家笔下的传奇色彩,但他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患者,献给了他孜孜以求的卫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