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位于渝西北,先后诞生了革命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解放军上将杨白冰等时代伟人,孕育了道教至尊陈抟、清代廉相张鹏翮、明代重臣吕大器、川剧大师廖静秋等历史文化名人。这里,不但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还享有“狮舞之乡”的美誉。
狮舞源头——
潼南狮舞,又称“玩狮子”和“舞狮子”,是融武功、杂技和民间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据传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而关于狮舞起源,民间还有段神奇的传说。
潼南在古代位于巴蜀交界处,以涪江为界分居两岸。传说江北龙多山的火龙越过涪江,与江南的望天狮子激斗,两败俱伤后,火龙飞往下游时,体力不支落在铜梁,狮子奔走到崇龛变成了山峰,称为“狮子山”,因背部有伤孔,月光亦能穿透而过。道教至尊陈抟老祖在此修道,见此奇景,就挥毫写下“明月山”三个大字,狮子山故也称为“明月山”。
后来,每逢月光菩萨圣诞日(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周边各村的狮舞队都要聚会狮子山下,在月光下表演,美其名曰为明月山下“明月会”。故民间也有“铜梁出火龙、潼南有天狮”的说法。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期间,各省移民入川时,把舞狮的风俗也带来,从而在潼南百花齐放,形成不同的狮舞风格和特点。
俗话说:“狮子只能玩头道”,玩第二遍就没人看。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舞狮的民俗,潼南狮舞则不同,不但有南北派系(湖南入川的是南派,湖北入川的是北派),且还有福建、贵州、广东等流派。在长期的融合中,聪明的潼南人把狮舞与日常习俗相结合,不但有男子狮舞、女子狮舞、男女混合表演狮舞,而且还编创了适合本地表演的庙会、诞寿、劳动、拜年狮舞等。不但面具不同,唱词不同,技艺要求也高,让人百看不厌。
解放后不久,传统的狮舞艺术被视为“四旧”而一度销声匿迹,八十年代初,狮舞又开始复苏,特别是大年初一到十五,全县各镇乡的狮舞队纷纷走上街头,挨家挨户的拜年。此后,潼南民间狮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历史记载——
据县志记载:潼南狮舞有“平地狮舞”“高桩狮舞”和“高台狮舞”。过去狮舞兴“破阵”,即主人悬尝叫舞狮者做指定动作,或将“彩物”置于高台、高杆之上,舞狮者取得归己,阵名有“开四门”“一颗印”“八阵图”“九连环”“摘仙桃”“十八罗汉”“魁星点斗”“打雁回窑”“火焰山”“滚绣球”“太子功书”“王祥卧冰”“太公钓鱼”“海底捞针”“吞带积痧”“五岳朝天”“五龙归四海”“金钱掉葫芦”等等。据1984年民间舞蹈普查统计,全县有狮舞队28个,其中米心乡的女狮舞队、光辉乡狮舞队曾参加重庆市的狮舞录像。
特色狮队——
潼南狮舞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不同镇乡的狮舞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笔者目前了解的就有花岩女子狮舞、谢家狮舞、周家狮舞、双江男女狮舞、上和刘家狮舞等不同特色的舞蹈队。
花岩女子狮舞
花岩女子狮舞历史悠久,其创始人是一位妇女。传说她看见丈夫舞狮,就偷学技艺。在当时,妇女是不宜抛头露面,她就悄悄约几个姐妹,暗中模范男子狮舞的套路和动作,几经改动,终于编出适合女性表演的狮舞来。
在表演中,她们加入日常生活中的洗脸、梳头、打扫等动作,给粗犷雄浑的狮舞平添了细腻和妩媚,这种别开生面的狮舞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后来,这位创始人还立下一条规矩:“女狮传女不传男”。其历代传承人也基本遵守了这一规矩。于今为止,有确切姓名可考的传承人己有4代。
有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赵子珍、赵桂红,通过对学徒的口传身授,把狮舞的基本套路保留了下来。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赵红君,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她在花岩招收女童教授培训,训练有素的准专业“女狮”队伍,对“女狮”技艺的提高、推广和影响的扩大功劳卓著。第三代的代表性传承人有赵廷龙、鲍淑华、董明芳。目前她们又广收学徒,完成了第四代的传承。
女狮表演中主要角色有两种,笑和尚逗狮子,两人舞狮,共需三人扮演。2005年,花岩女子狮舞被潼南县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形周家狮舞
龙形周家狮舞有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有姜篾匠、冉兴辉、冉号光等,第二代传承人有周贵金、周汝禄、周汝富等,第三代传承人有周南富、周南荣、周始兴等,第四代传承人有张明、张伟、冉启华等。
周家狮舞,在龙形周边地区也有影响力,大户人家婚嫁寿诞,多会邀请去表演。笑和尚身手灵敏,狮子口吐“寿比南山”的锦缎条幅,祝福主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如果是庆贺“立房子”,口中吐出的则是“吉祥如意”“接福纳财”等锦缎条幅。
2007年,龙形周家狮舞被重庆市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传承人周南富也被确认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梓潼谢家狮舞
梓潼谢家狮舞系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而来,其造型生动、特点鲜明。表演内容主要有“破阵”“探祖”“祈福”等,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得大家的喜爱。
有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有谢自杰、谢显堂、谢显达等人,第二代传承人有谢立才、谢自录、谢华星等人,第三代传承人为谢立煜、谢运汉、谢立亮等人,第四代传承有谢立江、谢运云、谢运捷等人。
2007年,梓潼谢家狮舞列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传承人谢立煜也被确认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双江男女狮舞
双江男女狮舞,是融合崇龛、花岩、双江三地的狮舞形成的。有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徐生君,是来自崇龛青杠坝龙王庙的舞狮队。第二代传承人罗华萍学艺后,先后参加花岩观音阁、东岳庙舞狮队,后来到双江发展,与唐章友、唐章华、刘道勤、肖开树组成男女狮舞队。因表演动作鲜明,深受乡民好评,2014年曾应邀在潼南首届蔬菜博览会上表演。近年来,罗华萍又先后在东岳庙、观音阁授徒,逐渐形成了以黄士诚、张观秀、刘友兰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
上和刘家狮舞
在上和镇九大队,由刘序孝、刘天平、刘序华、刘序富等组成的刘家狮舞,在六十年代也非常有名。其中刘序孝扮演的笑和尚,最为精彩。笑和尚也称“喜乐神”,他可扮演生活中常见的妇女、小孩、猴子、媒婆等角色,并和狮子演绎不同的情节。成为潼南独具特色的狮舞表演形式。
刘家狮舞和大多数乡村狮舞队相似,由敲锣打鼓的“道士”来伴凑,除年会节庆演出外,乐队也参与“红白事”的演出。
狮舞道具——
潼南狮舞的道具,除鼓、锣、钹、唢呐、二胡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各个狮队自制。不同狮队制作的面具也稍有区别。
龙形周家狮子舞第一代传承人是姜篾匠,制作的笑和尚面具就用竹篾编,再用浆糊、纸裱,涂油漆,用笔画成狮头。而梓潼谢家狮舞的笑和尚面具,则是先制作石刻或泥塑模型,再用清水背上第一层(张)皮纸,不用浆糊,否则以后难揭下。然后再背数层纸,每张都刷浆糊,直至半公分左右厚度,阴干后再刷漆彩绘。
花岩女狮的面具是笑容可掬的女性形象,头梳刘海发髻,手执一把鹅毛羽扇。上和刘家狮舞则有老和尚、媒婆、猴子等多种形象,手拿佛珠或木棍、花帕子。而梓潼谢家狮舞的笑和尚,则是手拿着一把拂尘逗狮子。
重要价值——
潼南狮舞具有很深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项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重要民俗活动。主要在节日和喜庆场合表演,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不但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狮舞还承载着勇敢无畏的精神追求,奋发向上的精神寄托和坚强刚毅的精神理念。目前,潼南区委、区政府正大力挖掘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