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增强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一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旗帜鲜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准确把握政策原则;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及时出台新政策或完善已有政策;三是以有效和高效为目标,把重心放在政策执行层面,加大政策落地力度。
要把握重要政策原则,保持并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党中央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阐明党和国家对待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政策原则,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进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各级党委(党组)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民营企业家成长;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要注重精准施策,培育并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亟需通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配套措施等方式来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市场准入限制仍较多,后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仍存在;一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企业税费负担重,融资难;存在各种隐性壁垒等等。这些困难妨碍了民营经济创造活力的迸发,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摸清楚,把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弄清楚,打出政策“组合拳”。要加大政策体系协调性、增强政策制定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优化政策配套支撑、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在出台和完善政策过程中,决策者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切实把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搭建政府和民营企业线上和线下沟通平台,健全政府和民营企业家沟通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们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不少落实不好、效果不彰。”有些政策“大而空”,原则性、刚性有余,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有些政策缺乏延展性,“广而多”,稳定性不足。各地区、各部门要做好政策衔接,确保上下级出台政策的一致性,同级之间政策的协调性。在制定政策过程的各环节,既要谋一域,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要胸中有全局,考虑政策的溢出效应;既要考虑单项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叠加效应;既要关注政策本身,还要落实配套措施,加强部门、机构协同,防止“政策悬空”和“政策掐架”。
要推动政策落地,形成并释放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六个方面的政策举措,明确了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路线图。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要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必须打通政策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要办实事、解实难、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绝不能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在中央决策部署基础上进行政策细化,使其“落地生根”。既要防止搞变通,扭曲政策的本义,又要防止好高骛远、层层加码导致政策失真。要树立服务意识,管理和服务并重。要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时限,减轻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开发便捷的公共服务产品,坚持一个窗口对外,提供“一站式服务”“网上服务”“掌上服务”,提高服务效率等等。
要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和检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决策”的良性循环。第一,完善政策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好不好,既需要考虑社会效果,也需要考虑民营企业的“体验感”。第二,加强政策执行的专项检查。切实纠正政策执行层面出现的偏差,避免简单化,不搞“一刀切”。不断推出更有含金量、更有针对性、更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让企业运营成本更低,运营效率更高,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第三,重心下移,面向企业,提高政策“知晓度”。杜绝“重上级轻企业”,避免“重业务轻宣传”,利用好互联网+,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宣传解读体系,详细解读政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民营企业“跨过市场的冰山,穿过融资的高山,跃过转型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