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总第2201期 >2019-10-30编印

一业定乾坤 数说新发展
刊发日期:2019-10-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米照奎 李扬 通讯员 郑波 黄文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脚步,潼南走过了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70年。70年来,潼南工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潼南区委、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发展战略,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全区工业经济逐步呈现规模总量显著扩大、结构效益不断改善、动能转换持续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潼南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税收入主要来源,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更是支撑和引领一方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70年来,潼南工业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仅有少量行业到门类不断齐全,从星星之火到区域布局逐步完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从发展历程看,潼南工业经济可大致分为初始发展阶段、跨越发展阶段阶段和转型升级高质量阶段。
(一)初始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潼南工业总产值仅57万元,工业企业个数到1952年仅有5个,主要工业产品为布、砖、瓦为主,且生产设备陈旧,资金短缺,主要靠人工体力生产。
  1978年,潼南工业总产值为4567万元,规模达到1957年的4倍。同时,在工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潼南还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工业品种规格,到1978年形成了以纺织、食品、机械、农产品加工等工业门类,产品达60余种,主要产品产量中罐头达2694吨、白酒850吨、发电量312万千瓦时、生丝产量100吨。
(二)跨越发展阶段(1979年-2012年)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潼南工业生产迅速提高,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1992年工业总产值为2.38亿元,是1978年的5.2倍;到1997年潼南工业总产值已实现了5.57亿,比1992年增加了2.3倍。1997年到201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3.4亿元,比1997年增加了36.5倍,年均增长20.6%。
(三)转型升级高质量阶段(2013年—2018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潼南区委、区政府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新区为工业经济主战场,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潼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聚集新动能。目前,高新区内由南区、北区、东区三个组团组成,形成了以大众消费品及特色轻工、环保科技及新材料能源、智能手机及智能终端产业等多个产业集群。潼南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质量提高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户数达226户,较2013年净增126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3年增长2.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2013年增长2.1倍。

潼南工业从强到优、从优到特

潼南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农副产品加工起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潼南已建立起门类齐全、实力较为雄厚新型工业基地,逐步发展成为天燃气化工、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为主。
(一)工业经济贡献突出
  1952年,潼南三次产业比为90.8:1.5:7.7,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为1.1%;2012年,潼南三次产业比为23.2:41.6:35.3,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为24.1%;到2018年,潼南三次产业比为15.4:52.7: 31.9,其中工业占经济的比重为28.5%;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6.4%,其中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25.4%;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达6.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达2.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的占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拉动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我区主要是农业占绝对主导,工业的占比贡献低于一三产业。随着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到2018年,工业在潼南经济的占比达到最高点,超过一三产业占主导地位,成为潼南新的支撑和引擎。
(二)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从工业个数看,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根据资料显示1952年潼南工业企业仅5个,到1998年确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以来,截止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30户发展到226户,企业户数增加196户。。从总产值总量来看,实现了从万元到百亿元大台阶。1949年,潼南工业总产值为57万元,按照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到1998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2.1亿元,到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2.2亿元,是1998年的158.2倍。
(三)工业产品不断丰富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主要产品突飞猛进。建国初期,我区只能生产罐头、白酒、发电量、生丝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区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传统主要产品产量逐渐淘汰,新兴产品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2018年主要产品中手机5668.6万台、电子元件2.5亿只,锂电池1.7亿只、硫酸7.7万吨、机制纸及纸板12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四)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工业私营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潼南所有制工业企业类型中,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4.1%,集体工业占25.9%,私营企业忽略不计。到2018年,非公有工业(私营工业)占比达94%,已成为工业的绝对主导。其中,潼南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0.5%,集体企业占0.4%,股份制企业占9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4.1%。
  二是轻重工业向重工业倾斜。解放初期,潼南工业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工业结构主要以轻工业为主。1957年,工业总产值中轻、重比为76.1:23.9。随着机械、化工的入驻,潼南轻重工业呈平衡发展态势,截止2012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7.9:52.1。到2018年,潼南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园区为工业主战场,重工业快速增长,轻重工业之比差距逐渐拉大,比例达到28.1:71.9。
  三是工业产业布局得以改善。潼南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一园三区”,南区主要布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及新材料等产业,北区重点布局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和环保建材等关联产业,东区主要布局对电子信息、现代灯饰、汽车配件等产业的电镀配套和节能环保产业。潼南工业布局逐渐完善、结构更趋合理。2018年,潼南高新区控制性规划总面积29.2平方公里,建成投产总面积10.3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累计建成面积10万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1.9亿元,同比增长43.6%,占全区的81.8%,工业集中度较高,工业主战场地位明显突出。
(五)工业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从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1998年,潼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实现利润亏损1758万元,实现利税总额为负的334万元。2018年,潼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收入)32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7.6亿元。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是1998年的109.2倍,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4%。从工业的负债水平和利润水平等相对指标来看,2000年,潼南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高达66.9%,2018年资产负债率为43.9%,降低23个百分点,说明潼南工业企业近二十年来,所承担包袱更小、压力更弱、杠杆更轻;1998年,潼南规上工业利润率为-5.8%,2018年利润率为10.5%,提高了16.3个百分点,表明近二十年来,潼南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更高、效益更优、盈利更强。
(六)工业社会效益凸显
  工业经济发展除了在促进GDP增长、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的经济效益外,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效益。一是有效促进就业。1998年末,潼南规上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5926人;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达到2.56万人是1998年的4.3倍。二是有效促进居民增收。1998年,潼南职工平均工资为0.5万元/人;到2018年,潼南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4.66万元/年,2018年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是1998年的9.3倍。
  回顾新中国70周年,潼南工业经济发展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已为我们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牢固树立工业“一业定乾坤”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开拓潼南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数据由区统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