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引进的水蜜桃喜获丰收
走访贫困户
驻村工作队请来专家为龙潭村产业发展支招
驻村工作队张贴光荣榜
扫二维码,《小邹圆桌会:“第一书记”江涛的酸甜苦辣》敬请收看!
全媒体记者李扬
古溪镇龙滩村,现有柠檬、水晶蜜桃、苕尖、油牡丹四个主导产业,黄柏、水稻、油菜、高粱四个辅助发展产业,土地流转率达90%以上。那里驻着一支由四家单位共同派驻的扶贫工作队。来自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江涛,作为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带领着区工商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潼南分公司的三位同志,与龙滩村的村民们一同干着脱贫事儿,实现致富梦,奏响了龙滩村脱贫攻坚的“交响乐”。
提振信心篇
龙滩村,地势平坦,山环水绕,目力所及是长势茂盛的柠檬树和桃树,还有争奇斗艳的观赏牡丹和经济价值极高的油牡丹。如何让自然资源丰富的龙滩村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一度困扰着这支平均年龄为44岁的工作队。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工作队从老一辈的村民嘴里了解到,在发展种植业前,村子穷根盘结,暮气沉沉。“有女莫嫁龙滩村,刮风下雨田坎蹲,走道泥巴糊一腿,为饱肚子啥都吞”。这首民谣道尽了当地村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长期经济的落后,势必难以让思想认知与时俱进。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江涛发现,“乡亲们把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看得很重,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坐等企业发放租金,没有流转土地的农户,会根据生活需要种植相应的农作物,而对他们从小看到大、从大看到老的村里的山山水水,早已没有了稀罕劲儿。”
来自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驻村工作队员倪勇有着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拍着江涛的肩膀说:“贫困的原因不在外界,而在自己的思想,内生动力不足,才是不少贫困户的真‘穷根子’。”在江涛的主导下,工作队拉着村干部,围坐在一起,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提振村民的信心,从而激发内生动力。一盘提振信心的棋就这样开始布局了。
五月初,龙滩村的水晶蜜桃上市。与其它品种的桃子相比,水晶蜜桃会提前一个月挂果成熟。承包土地种植该桃树的重庆双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重庆农旺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着手筹办“桃子采摘节”。
老街美味无人问,酒香也怕巷子深。龙滩村毕竟处于潼南区的北部,前来摘桃的游客有限,为了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一篇语言生动,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宣传龙滩村和水晶蜜桃采摘节的《借问摘桃哪里去,牧童遥指龙滩村》网文,通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官方微信平台,在微信朋友圈中刮起了一阵“龙滩蜜桃旋风”。
短短7天时间,这篇网文点击率破万,不少常年在外工作的龙滩村人主动跟帖回复,表达思乡之情,赞叹家乡之美。名叫“鑫辉馨怡宝贝”的网友说:“可惜在外地,不想长时间不回家,竟然家里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传来传去时,人来人往间,龙滩村竟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乡村旅游明星村,一提起自己的村,村民们的脸上总荡漾着一种自豪感。据统计,今年前来参加水晶蜜桃采摘节的游客数量,由去年的不足200人次,一跃飞升到2000余人次。
“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如果要想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首先要对自己成长生活的环境产生感情,如果能够激发大家对龙滩村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宿感,必然会对内生动力的产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工作队对打赢龙滩村脱贫攻坚战而达成的共识。
壮大经济篇
“村里的产业很丰富,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成熟,简单的土地流转和劳动雇佣关系,使得农户分享产业的增值收益根本不够。”工作队一直在琢磨怎样的扶贫才是“真扶贫”,尤其是在龙滩村目前产业发展还不错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巩固脱贫?
通过调研发现,龙滩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还处于“原生态”,如果遇到各种市场风险或产业危机,再次返贫的可能性会以几何积数增长。因此,江涛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对在座的党员同志认真严肃地提出:“发展产业是脱贫的关键之策,建强集体经济才是巩固脱贫的重要一招。”
面临着驻村时间短,沉积情况复杂的现状,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反复研究论证,如何才能发展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江涛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满坡满树的水晶蜜桃上。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工作队找到种植水晶蜜桃的企业负责人,大胆地提出了要和企业重新商议建立资产产权关系和收益分配机制。第一,在现有的220亩集体土地上由企业负责种植培育桃树,企业、村集体分别按收益的79.43%、20.57%进行收益分红。在村集体收益的基础上,再按照企业30%、贫困户40%、村集体30%进行二次分红,以此激活企业持续发展产业的动力,建牢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二,与企业签订《助销水晶蜜桃惠龙滩村集体经济合作协议》,将助销水晶蜜桃的销售总额中的3%—5%,纳入到村集体经济,以此增强村集体经济的自身“造血”功能。为了提升销售额,一篇内嵌微商交易平台的《自然馈赠水晶蜜桃——驻贫困村第一书记为你代言》网文再次与社会见面。通过该微商平台助销量近万斤,销售金额达7万余元。
“瞄准市场,隐藏的优质资源就能转化为脱贫的新路子;开阔思路,流转出去的土地也能收获产业发展的红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工作队就没有想过回头,如何把土地流转后的种植业调整到全村自主产业的重新布局,如何把企业引进入村到与投资企业建立经济命运共同体,如何把贫困户集中经营的聚合效应转化成聚合效益,还有重要的一步,用来自区工商联杨静队员的话说,就是建立品牌、发展电商。
三清一改篇
要想发展龙滩村的乡村旅游,光靠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在前面冲锋陷阵,村民的现代意识和文明理念跟不上,扶贫行动无法“抱团”,也就无法形成脱贫攻坚的规模效应。
龙滩村驻村工作队背靠三个区级帮扶单位,涉及28名帮扶人。为了提高帮扶质量,驻村工作队设计《龙滩村结对帮扶联系卡》,率先提出“贫困户”就是“奋斗者”“扶贫在精准,脱贫靠奋斗”的扶贫扶志工作理念。由帮扶人亲自携带“奋斗者”的“联系卡”入户上门,强化帮扶措施,宣传扶贫政策,树立脱贫信心。“唠起嗑来有板有眼,聊起天来有笑有泪。”这支扶贫队伍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发挥了1+1大于2的效应。这个效应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开展“三清一改”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工作队把全村分为19个卫生网格管理区域,创建三级管理员制度,搭建“光荣榜”宣传阵地,建立生活环境评比奖励机制。同时主动联系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三所高校就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一改”进行交流沟通,围绕乡村与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互动、乡村生态振兴与高校的学科优势、发展研究嵌入对接等方面,达成合作服务意向。
帮“脏乱差”农户做清洁,分社树立卫生户的先进标杆,在工作队的努力下,龙滩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工作思路:抓住一个“改”字,即改不良习惯;推进三个“清”字,即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落实七个“好”字,即家具摆好、衣被叠好、农具放好、柴草码好、畜禽管好、卫生做好、环境搞好。
贫困户周洪强的家人一说起“三清一改”,就不由得唏嘘不已,“来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潼南分公司的杨浩队员,不嫌弃我家脏,从里到外地帮忙做清洁,包括厕所,都被他清理得干干净净。如果他再来我家看到脏乱差,我哪还有脸见他哦”。
水清了,窗亮了,院子里堆砌的废旧物不见了,村民们的生活敞亮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心气儿也更足了。站在一览村貌的高处,驻村工作队队长江涛与三名队员目光如炬,眺望远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民为邦本,驻村驻心,不忘初心,我们方能不辱使命,不负时代!”
记者手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龙滩村的驻村工作队虽然做的都是貌不惊人的小事,但却都是筑牢脱贫攻坚九尺高台的基石。正如龙滩村乡亲们所说:“不仅队员们和我们一起干农活,做清洁,就连驻村工作队队长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的儿子,都利用暑假的时间顶着大太阳帮我们打苞谷、晒稻谷,他们哪里是驻村,分明是驻心。”
脱贫是致富奔小康的第一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驻村工作队显然已经将自己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用实际行动融入到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诗意山川,百年龙滩,河平路宽,不畏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