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2206期 >2019-11-05编印

“其实一条街”到美丽城市的蝶变
刊发日期:2019-11-0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032003年江北新城年江北新城

20032003年江北新城年江北新城

20032003年滨江外滩年滨江外滩

20032003年滨江外滩年滨江外滩

俯瞰莲花大桥

俯瞰莲花大桥

渝遂高速贯潼南

渝遂高速贯潼南

20192019年涪江大桥年涪江大桥

20192019年涪江大桥年涪江大桥

江北新城

江北新城


  

全媒体记者杨红艳熊潋
  7070年年,103103万潼南人亲历了一场美丽的城市万潼南人亲历了一场美丽的城市“蝶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潼南,这座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展示其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独特魅力,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潼南城市建设·大事记


1949年后年后
  县城的街道,包括城市的主干道和支干道,路质有的为混凝土,有的为碎石,有的为条石,路质参差不齐。

1959年
  县政府拨款9万元,修建了大码头至渡口的环形道。

1963年
  兴建城市主街道围城公路,从凉风垭到县车队,路长2.905公里,为碎石路。

1965年
  金鸭坝防洪堤竣工。

1972年
  兴建绵璧公路改线工程,从凉风垭沿寨子坡,至县车队,于1976年竣工,路长2.905公里,中建石拱桥一座。自此,绵璧路长途汽车不再穿城而过。

1976年
  潼南按照“经济实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精神,开始解决县城住房紧缺的问题。

1980年起
  县城主街车道拓宽为7.9米,共长1.84公里。。

1981年7月洪灾后
  主街旧有房屋,逐步改造为高层建筑,街道亦有所扩展,新增街道有石院街、建设路、潼柏路、书院坡等。全城街道已增长至6公里,是解放初的五倍。主街一般拓宽为18米米。

1985年
  建滨江游园,后改名为(老)滨江公园。

1994年
  老涪江大桥通车

1996年
  总投资1100万元的东安大道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万元的东安大道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1998年
  新行政中心正式奠基开工,标志着江北新城建设拉开序幕。

1998年
  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坚决实施县城东下北移战略加快江北新城建设的决定,》提出县四大班子迁往江北新城,并加快步代,努力把江北新城建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2年
  江北新城行政中心办公大楼正式启用,同时对大楼周边进行了绿化。县政府召开第31次办次办公会,会议决定,分别在凉风垭、铁路火车站、高速公路立交路口附近规划建设县级工业园区。

2003年
  江北新城行政中心广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广场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500万元。

2006年
  我县首期经济适用房建设定在凉风垭新区锅铺湾

2007年
  成立滨江片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修建莲花大桥,滨江路及滨江片区建设。

2010年
  莲花大桥通车。

2014年
  滨江路二期工程建成通车、滨江湿地公园建成投入使用。

2015年
  城区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2018年
  市委、市政府赋予潼南“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中等城市战略定位,人民生态公园、大佛寺湿地公园、松林坡公园、桥南公园向市民开放,新涪江大桥建成通车,涪江500吨级船舶吨级船舶通航,通用机场选址通过,开工建设九龙山、音乐百花园等城市公园,投用城北水厂。

2019年
  集中力量打好城市提升大会战,努力建设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明珠城区……

潼南城市建设“数”说


潼南城镇化率
  2000年,潼南城镇化率14.6%。2018年,潼南城镇化率53.91%。

建成区面积
  1998年建成区面积3 平方公里,2018年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

城镇常住人口
  1985年,城镇常住人口2.85万人,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38.85万人

全区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数量
  194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0个。201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33个

医疗机构
  1949年,县城有卫生院1所,私人诊所3处。2019年,城区有医疗机构4所,民营医院10家。

开办学校
  1949年,县城有共5所学校。2019年,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0所。

潼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忆往昔,地处潼南其实一条街中部的盐关垭口,路面狹长,街房破旧。看今朝,这里高楼林立,分道行车,成为鸟瞰潼城江山多娇的新景观。近年来,伴随着滨江路新建工程和柏树坪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城区变化巨大,成为我区70年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取得巨大成果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潼南在推进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城市建设投入也不断增大,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焕然一新的城市建设使得潼南越来越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改革开放以来,潼南唱响了一曲又一曲高昂激荡的城建凯歌,点点滴滴,无一不让人感到振奋与鼓舞。改造提升老城,开发建设新城。一水穿城、山水相依、四桥飞架、十里滨江——通过多年的发展,潼南形成了“一江两岸四大片”的城市格局,“其实一条街”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屹立涪水之滨的现代化城市。
  “十三五”以来,潼南强力推进“东下北移西进”战略、“再造一个新潼南”,着力构建以“城区为中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边贸镇为辐射”的“一心三点多极”组团式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深化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合作,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近年来,我区拓展“城”、做靓“景”,不断绘就“美”的画卷,高品质生活城市加速崛起,建成莲花大桥、金佛大桥、东安大桥、涪江大桥4座城市大桥,交通枢纽日趋完善,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建成多座城区垃圾压缩站,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给水、排水、污水、燃气、通信、电力和固废垃圾处理设施,探索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合作共建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全城、配套周边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33个,面积达310.8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1平方米。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新增鲜花隔离护栏18公里,城市新增绿量28.3万平方米,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
  70年来,通过潼南人的不懈奋斗,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