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策划总第2208期 >2019-11-07编印

村民眼中的“好女儿”
——记小渡镇双坝村第一书记李军
刊发日期:2019-11-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李军(中)走访贫困户

李军(中)走访贫困户

李军在田间走访贫困户吴韦禄

李军在田间走访贫困户吴韦禄

李军的扶贫日志

李军的扶贫日志

李军核对贫困户资料

李军核对贫困户资料

李军走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

李军走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


全媒体记者李扬
  李军,潼南区少先队总辅导员,2017年12月担任潼南区小渡镇双坝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李军真情投入、勇于担当、多措并举,大力改善村民生存现状,带领贫困户共同创业,一直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她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43户贫困户139人如期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都说她干事泼辣,卓有成效,是有口皆碑的“好女儿”。

绘制地图 贫困户成了“老熟人”

  2017年12月,李军被组织派往小渡镇双坝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李军的二女儿刚刚两岁,公公又中风正在恢复,但她二话不说,将家里的所有事情都交给了婆婆和丈夫,一门心思扑到了脱贫攻坚工作上。
李军深一脚浅一脚,摸着精准扶贫的大石头,带着双坝村村民慢慢淌过贫困的大河。
最初跟着村干部去摸底走访的时候,李军因为和群众不熟,谁也不买账,话说不上三句就自己干农活去了,该了解的情况没摸排到,大家真正的诉求也不清楚。但李军是个牛脾气,她明白只有将政策了然于胸,和大家打成一片,才能在村民面前说得起硬话,扶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自此之后,李军与双坝村的穷困彻底杠上了,她将扶贫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手册一 一搜集、熟读,每天写好工作日志。将金融、教育等与扶贫相关的政策也进行了仔细研究。当时正值夏季,李军每天都去村里,一天跑几户,最开始对路不熟悉就请村支书带路,双坝村的地形七拐八弯的比较复杂,但每户房子前的景色却大同小异,于是李军想了个“笨”办法,她自己绘制了一个简易地图,哪家门口有棵大树,哪家门前又有块大石头,通过这个办法,她将所有贫困户的位置都烂熟于心。至今李军已经写了四大本工作日志,扶贫工作驾轻就熟,走在双坝村的田间地头,一路上都有打招呼的“老熟人”。
 

建起新房温暖贫困户心房

  贫困户夏德钊今年70岁,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毕生的梦想就是能有间亮堂的房子。李军第一次来到夏德钊家里,房间内十分昏暗,只有一盏小吊灯在忽明忽暗地闪烁着,老两口睡觉的床就摆在臭气熏人的猪圈旁,屋里本就狭小的空间还被一分为二,另一半是兄弟的住屋,两个人同住在屋内转身都困难。每逢天上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因为长期身处这样潮湿的环境,老伴患了严重风湿关节炎,膝盖肿得跟拳头一样大。
此情此景让李军看了非常心酸,她下定决心要让老人住上新房,有尊严地活着。通过挨家挨户地走访,李军发现和夏德钊家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11岁的刘泽来马上要读初中了,却无法拥有一方自己小小的空间,而是和父亲刘烈全挤在同一间屋的小床上,盈尺之地放了一张小书桌,家里贫困的环境让她不敢再有别的奢求,更别说拥有自己的一间房间。每次来到她家走访时,,小姑娘总是报喜不报忧,让李军看着心疼极了。
村里的贫困户叶兆明和老伴都年过花甲,叶兆明有严重的肺气肿,要靠长期做雾化度日,老伴也有重度高血压高血糖。老人说因为房子的墙是石头垒的,房屋主体结实不符合危房改造,但屋顶的一些木头和瓦因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希望能修缮屋顶,安度晚年,把孙子养大。李军告诉老两口:“我无论如何也要筹措资金将您们的屋顶修好,如果协调不到,我自己补钱也要让您们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说干就干。李军首先把这些情况向有关单位做了汇报,很快得到了团区委和小渡镇的大力支持。最终,在2018年7月,他们筹集资金,落实专款,为叶兆明修缮了屋顶,为夏德钊盖起了新屋,小泽来也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如今,双坝村的43户贫困户全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排忧解难 村民用电不再难

  双坝村的电力条件一直比较薄弱,自上世纪90年代末改造之后,就再也没有升级改造过。2社、4社、5社等多社用电比较紧张,夏天只要有一户人家打米,其他农户连电扇都用不了。在一次村委大会上,李军承诺一定为村民们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之后,李军每到村里,大家都要问她什么时候能让他们用上放心电。
李军觉得压力很大,那几天吃饭不香,夜里总是辗转反侧,睡不好觉。于是她想到了向供电公司等部门求助。经过多方协调,最终与供电公司谈妥:投资190万,把2社、5社纳入2019年的电力改造计划,今年3月份开工。截至目前,这2个社的农网改造已基本完工。从此之后,村里再也没有停过电了。李军还和供电公司达成协议,聘用当地村民参与到电力设施的改造中来,8个村民家由此增加了收入。
“村民们说不出很华丽的辞藻去感谢你,但他们见到你,热情的给你打个招呼问声好,拉着你聊聊家常,给你反映反映他们的困难,就证明他们信任你,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认可了。现在哪家的故事我都知道,哪家的辛酸我也记在心上,这些既是对我的勉励,也是我肩上的责任。”李军说。自驻村工作队成立以来,双坝村的扶贫干部除了李军已经换了四波队员,同事们都调笑说“流水的队员,铁打的李军”,而她的这份坚持赢得了双坝村村民的信赖,她也成了双坝村的“好女儿”。
 

引来产业 贫困户鼓起腰包

  让贫困村有个支柱产业,让村里的贫困户有个可持续的收入,这是李军天天在想的大事。听说隔壁寿桥镇有农户在种植中药材,李军眼睛一亮,便和村支书前去实地考察。李军发现中药种植地形条件要求不高,人工栽种环节较多,经过精心的培育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中药种植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放长线钓大鱼”。需要较长的种植周期,这就意味着效益更持久且需要的人工投入更高,可以解决更多村民的增收问题。
增收项目选定了,资金哪里来呢?经过多方奔走,李军选定了闲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但是实地调研之后该公司负责人犹豫了:药材种植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为什么一定要落户双坝村?地理条件更好、交通优势更明显的其他村子或许更有竞争力。但就在李军苦口婆心,为双坝村争取到千载难逢的合作机会,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合作方资金链却突然断裂,项目“难产”了。心血和努力付诸东流,面对父老乡亲的信任,李军感到无比内疚。但是,李军帮助贫困户“造血”的念想一刻也没有泯灭。
后来,他通过一位市里的朋友,邀请重庆市中药协会理事长到双坝村进行实地调研,终于确定了种植何首乌的产业发展项目。接着,他就组织村民先后到合川地产药业、贵州黔东南施秉万正何首乌种植基地等地考察学习考察学习,,并与一家企业达成“村企合作”的协议。同时动员有意向的企业到村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形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种植,实现互惠互利,降低村民和集体发展产业的风险。成立潼南区成立潼南区小渡镇双坝村经济联合社,在6社流转160亩坡地发展何首乌种植加肉兔养殖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实现了户户入股,户户分红。
按照规划,2020年1月底双坝村将开始栽苗,种植周期为3年,预计将收成60万斤何首乌,总收入在150万元左右,盈利率预计可达40%,届时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和村民可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劳动收益近20万元。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老百姓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军说:“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铿锵前行!”

事迹点评:
  担任双坝村“第一书记”以来,李军用心用情用力真扶贫,扶真贫,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真正落到了实处。
她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每到一处,她都要走家串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从775户2597人中精准识别出了45户143人成为建卡贫困户,切实做到了不漏一户,不错一人。
她依托政府政策,解决贫困户急需。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她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2018—2019年完成危房改造10户,开展卫生改厕和功能厨房改造38个,打机井13口。补齐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她迎难而上,帮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她引进何首乌种植、肉兔养殖产业,引导企业实行入股分红的经营模式,为贫困户建起了一个可以不断生钱的“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