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科
11月14日,笔者随我区市管退休老同志一行前往全国闻名的柚子之乡——宝龙镇,参访该镇村级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时值孟冬,但我们深入乡村走到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农家,却没有丝毫感受到冬季的寒流,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当天上午9时,老干部们乘车准时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出发,驱车前往位于潼南东北角的边陲小镇——宝龙镇。
“吃了宝龙柚,健康又长寿,今天我们去参观宝龙柚子产业园,品尝远近闻名的宝龙柚子是吧?”有老同志问道。“今天,我们去宝龙不是去看柚子、吃柚子。主要任务是参观访问声名远播的宝龙镇村级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领队释疑道。
在车上,老同志们侃侃而谈,一路久别重逢说近况,一路谈笑风生叙友情,经过一个多小时翻坡越岭、绕弯前行,不知不觉就到了我们参访的目的地。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听取座谈汇报。宝龙镇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模式——组建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在笔者心中留下了清晰的轮廓。
一、一村一品 特色凸显 各领风骚1、严寨村:今年我们的海椒供不应求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严寨村。“今年我们村的海椒供不应求。”这是严寨村90后村支部书记欧敏,给我们介绍情况时的开场白。欧敏1991年3月出生于严寨村,她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8年6月,欧敏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城里工作,以宝龙镇本土优秀人才的方式引回老家严寨村工作,后被选为村支部书记。
笔者:欧书记,听说你们村的海椒买的很火?
欧敏:是的,今年我们村的海椒供不应求。
笔者:那么你们今年是如何发展海椒产业的呢?
欧敏:今年发展加工型海椒产业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找技术、找品种。通过对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科光种苗专家,我们选择栽培的是国内一流的朝天椒品种“艳椒435”,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好、市场需求大。同时,农科院专家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全程技术支持。另外,科光种苗有限公司通过科技推广项目也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种子,我们也委托科光种苗进行了集约化的育苗,保障了种苗质量。
二是做示范、促带动。由我们严寨村经济合作社牵头,以120亩核心基地作示范栽培,同时,通过院坝会宣传等形式,带动了260户老百姓一起发展。今年老百姓看到了品种的优势、初步了解了种植技术,发展的热情也更高了。
三是抱团发展、抓销售。为了降低风险,我们村同长新村、换沟村、豆桥社区抱团发展。四个村的书记,前期除了督促栽培以外,重点就在跑市场和联系销路,多次到双福、成都、遂宁的批发市场和加工厂,在做好集体种植的海椒销售的同时,也帮种植户联系解决销路问题。今年我们全村共种植海椒500余亩,每亩产量达到3000公斤,每亩销售收入6000元,发放人均劳务工资1500元。
笔者:欧书记,村民用土地入股,他们最关注的是收益分配,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好的举措?
欧敏:我们的做法有两个。一是组建自己的公司,去适应市场。我们村没有外地企业进来,就利用现有资源成立属于自己的农业公司。比如把9社的150亩土地集中起来,以农户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重庆市涅凤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二是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同老百姓签订《重庆市潼南区宝龙镇严寨村集体经济股份制经营协议》。协议做到两个明晰。首先就是要明晰股份。协议达成共识:“土地经营权”折价、“固定资产使用权”折价、“财政资金”按比例分配,这样根据每年的核算,就可以准确的算清楚各方的股份比例以及股份比例的变动情况,这就为后续的利益分配提供了依据。其次就是明确收益分配。我们在兼顾“同股同权”原则下,采用的是“保底分红+优先比例分红+比例分红”的模式。“保底分红”就是为了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老百姓“旱涝保收”,不管集体经济赚钱还是亏钱,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老百姓每年总计至少可以分得3.6万元。“优先比例分红”,主要是为了保障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和激励管理人员。支付保底分红后的剩余利润的40%,留存并用于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协议期满后剩余资金全部归村集体股份成员所有。支付保底分红后的剩余利润的10%,用于激励集体经济主要管理、运营人员分红,具体分配比例,由集体经济经营活动运营管理相关人员协商决定。“比例分红”则是在集体经济效益好的情况下,可以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老百姓获得更多的收益。支付保底分红后的剩余利润的50%,按照各方所占股份比例进行分红。
2、长新村:榨菜让撂荒土地穿上了绿衣裳
长新村是我们参访的第二站,走在长新村黄土坡脊梁上,举目望去漫山遍野一片葱茏,绿油油的榨菜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地毯。
通过与村主任张洪伟的对话,笔者终于晓得了“黄土地上穿绿衣”的个中缘由。
笔者:是什么让这一大片荒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张洪伟:为了让撂荒地成为村民的希望之地。我们村2018年9月组建了“长新村种植股份合作社”。入股模式分现金、土地、劳力、政策入股代管分红四种。
目前,我们村的种植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208亩,种植柚子苗(冰糖、漳州柚)11000株、中药材(玉竹)20亩。股份合作社总股数1500股,每股300元,总共入股现金26.49万元。合作社股份对贫困、低保、边缘户等弱势群体全覆盖,入股比例高达59.9%。其中:贫困户55户186人587股,占39.1%;低保户56户112人312股,占20.8%。为什么贫困低保户这么有积极性呢?我们在入股方式上做了考虑。鉴于贫困、低保户拿不出现金,我们就把政府按政策分发给贫困户的柚子苗等扶持项目,折成股金入股,如果贫困低保户缺乏劳动力和技术,就请专业人员帮他们代管柚子树,产出变现后,一视同仁分得红利。除此之外,种植股份合作社的分红比例规定,每年总红利的10%作为合作社的风险保证金,20%作为基础建设管理费用,30%作为合作社后期发展资金,40%按股分红。
今年,我们在栽植柚子的基地,间种土豆、红薯、海椒、榨菜、南瓜等,总共现金收入约19.6万元,种植榨菜100亩,同涪陵榨菜公司下属的“四川垄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实行订单销售,保护价500元/吨,100亩预计收入15万元。
笔者:对村集体经济下一步的发展,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张洪伟:下一步,我们还将从三个方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扩大种植面积,种植中药材(黄姜)20亩,海椒(朝天椒)50亩,优良红苕98亩。二是在商贸流通上做点文章。因为我们村地处蓬溪县、武胜县、合川区、潼南区四县区交界处,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因此,我们打算成立一个电商公司,在网上卖本地产的鸡、鸭、鹅、蜂糖等;成立一个农贸公司,同供销社联合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组建一个农机服务队,从事机器耕种和收割。三是将开发两个中二型水库,打造集采摘体验、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3、龙湾村:大米卖到8块钱一斤
次日上午,笔者一行又驱车来到龙湾村村委会,向村支部书记刘海生了解股份合作社产业发展特色。
笔者:能不能介绍一下龙湾村的产业发展特色?
刘海生:我们村组建了“龙湾农业经济联合社”,拟定了《潼南区宝龙镇龙湾村经济联合社章程》,同村民签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合同》,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促进了村级产业发展,群众也有了比较满意的收获。
我们还引进了“鑫彭农业”等三家公司,种植柚子、花椒、脆桃等经济作物。脆桃今年第一年挂果,5月份成熟。我们通过游客采摘体验、联系周边批发商现场采购、电商批发等方式,卖10块钱一斤,10万斤桃子半个月就卖完了。6、7组流转水田50亩,套种25亩,搞稻鱼、稻虾套养。用农家肥种植“三无”(无农药残留,无化肥催长、无土壤污染)水稻,产量达到20000斤(单产800斤)。我们村扶贫工作和农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得到了联系我们村的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潼南区法院的大力支持,他们以消费扶贫的方式,以8元钱一斤的价格,购买我们村生产的天然有机大米。区法院驻村干部还自掏腰包3000元,分别为3户贫困户每户购买2份股金(500元/股)。
除此之外,我们扶持鼓励村民自己发展产业,四社贫困户杨建中租赁了20亩地从事种养业。放养“跑山鸡”400多只,被城里人“一抢而空”。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有了可喜的收入,贫困户在合作社里务工,一季可收入3000到5000元左右。
二、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促进了宝龙经济的嬗变。
1、财力在变好。2017年以来宝龙镇紧紧围绕“抓增收,强保障”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财税收入实现204万元;2018年财税收入实现1266万元,增长500%。今年,前三季度共完成财税收入987万元。完成比429.13%。三年来,还清了宝龙镇20年来欠下的全部债务—500万元。
2、基础在变强。围绕区委“123”党建工作重点,坚持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夯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共启动集体经济项目9个(其中2018年启动5个,2019年启动4个),占全镇9个村(社区)的100%,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赋码登记;培育有规模柚子基地630余亩,沃柑基地120余亩,蔬菜基地200余亩,稻田套养基地100余亩;狠抓畅通公程,今年硬化公路16公里,泥结石路3公里。年底通车的南泸(南充-泸州)高速公路潼南段——潼荣高速,贯通宝龙3个村(居)。通车后,缩短了宝龙经济发展的时空距离,宝龙到潼南仅仅需要20分钟,到成都、重庆批发市场的运输将更为便捷,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3、产业在变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龙湾村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精品蜜桃及观赏桃树;在杨柳村流转土地260亩种植鸿柑;在山坪村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脆李;在白庙村流转土地230亩种植瓜蒌。突出传统柚子主导产业,今年新改良柚子2万株,新嫁接柚苗10万株,新种植柚子1000亩,形成以冰糖、漳州、福建蜜柚为主的特色品种。深入推进农旅融合,成功举办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重庆·潼南柚子采摘节,并新发展4个农业产业基地。
4、环境在变美。围绕“五个振兴”和“六改六治”,落实环保集中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完成卫生改厕500余户,完成污水处理厂扩能建设,启动建设场镇4公里二三级管网,常态化组织镇村干部、环保志愿者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三清一改”专项整治行动,组织清扫活动30多次,清理城乡垃圾400余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召开河长制工作专题会议7次,组织各级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巡库,做好河库清漂治污,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建设场镇4公里雨水和污水管网,实现场镇雨污分流,解决了场镇生活污水直排的历史遗留问题。
5、态势在变优。一是镇村干部的精神状态在升华。宝龙镇通过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扎实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不断增强全镇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自觉性,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在干事”的浓厚氛围,全镇干部精神状态良好,作风明显转变。二是村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在高涨。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让老百姓及时得到了分红款和劳动报酬,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其一,参与入股的热情高涨,全镇9个村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入股户权445户;其二,劳动积极性高涨。因为在合作社里打工,能及时拿到工资。严寨村的村民告诉我们:到合作社给海椒除草、下肥料,50块钱一天,摘海椒5角钱一斤,后期6—7角钱一斤,一天摘200斤,能挣到100多元钱。除草、下肥料、摘海椒的工钱,合作社记在账本上,月底都能兑现到手。合作社有发工资的收据和账本,如果有差错,随时可以查对。严寨村9组中年妇女范小英说:“我们能在家门口帮集体经济干活很开心,卖海椒时我每天早晨5点半就打起电筒去摘海椒,一直要摘到下午才收工”。71岁的大妈范素蓉说:“摘海椒的天气很热,我没有缺席一天。哪怕到了饷午,一身被汗水打湿了,也不觉得累和热”。三是经济发展的成长态势在向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增长态势喜人,镇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2017年实现额52889.95万元,比上年增长7.6%;2018年实现额55299.32万元,比上年增长5.2%。其二,以柚为“媒”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前景看好。全国闻名的宝龙柚,是该镇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今年9月29日,由区农业农村委和宝龙镇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重庆·潼南柚子采摘节,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柚子销售量达到400余万个,产值达到2000万元。宝龙镇柚子产业园负责人信心满满的告诉我们,今年园区新栽了柚苗4万株、新改良柚子2万株,新嫁接柚苗10万株,已经形成了以冰糖、漳州、福建蜜柚为主的特色优良品种。宝龙镇以宝龙柚为代表,成功申报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且新注册了商标,宝龙镇也被评为全国柚子生态原产地。
宝龙镇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宝龙镇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全镇共流转土地0.8万亩,启动规划以豆桥、换沟村为柚子核心产区,围绕严寨、长新村打造5000—8000亩的宝龙镇柚子产业园,形成“一园多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创一流柚子品牌,造一流农旅产品,树一流发展环境”的要求,着力做好园区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内涵提升等工作,依托潼南柚子生态原产地,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把潼南柚子打造成为“潼南绿”重要旅游产品和知名品牌,助力当地柚农增收致富。
下午2:30,老同志们同镇村干部一一握手告别,坐上返城的班车。车上都有午睡习惯的老同志们,虽有几许倦意,但大家无比兴奋,打开了话匣,您一言我一语,对宝龙镇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笔者手记
回望与思考
笔者有幸到宝龙镇参观访问村级新型农业合作联合社的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一路欢歌结束了行程,愉快安全地返回。期间到农村田间地头同村民们交谈的一幕幕场景,在机关会议室听负责人一个个汇报的声音,以及对宝龙镇“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嬗变”的感受,已驻留心房。由此也产生了几许感慨,得到几点启示。
一、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益实践。
组建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集中到农业合作社,对于振兴农村经济有不少积极意义。一是可以杜绝以前外地企业承包经营土地,因多种原因导致企业亏损、老板跑路,长期拖欠村民土地承包款的风险。二是可以增加集体经济的实力。据了解,广大边远山村,集体企业发展不起来,村上没有其他收入,村居两委办公运转很困难,几乎都成了空壳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后,村里用政策性的项目等资金入股,然后在利润中,按一定比例分红,作为村集体积累,让集体股金逐年壮大,收入将不断增加。
二、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
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模式,组建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群众最有发言权。严寨村9组的范素蓉拿出记账单和合作社的收据,如数家珍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一季海椒,我和老头子就收入了接近5000元。其中老头子在家种5分地的海椒,卖了2000多元,我到合作社摘海椒挣到2500多元的工资,加上年底的股份分红,收入更加可观。贫困户侯桂英说:“今年我在集体经济中一年能挣4000元左右,加上分红款收入可以达到6000多元钱。原来自己做点农活,天气好也就3000元多点,现在收入稳中有增,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助;正在基地施肥的村民范肃荣说:“以前只能在地里种红薯、丝瓜,现在入股当了股东,每年能有保底分红,年终还有盈利分红,平常还能在基地打工,一块地三份收入。”
三、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的有效途径。
笔者以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土地资源的荒废。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抑或是欠发达地区,举目望去撂荒土地比比皆是。其原因在于,没有一套充分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的新机制。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入股的村民增加了以社为家的归宿感,同时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股金分红,务工挣钱,让村民有了获得感、成就感,从而生产力得到释放,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从我们参访宝龙镇严寨、长兴、龙湾三个村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看到撂荒地。
四、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是促进后进村转变的强大动力。
毛主席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要选配好一个有文化、有思路、有激情、有实力、敢担当的村级组织的“班长”。
严寨村、长新村前几年都是宝龙镇的后进村,通过引进本土人才,2017年以来,经过后进村的整顿改选,选好了班长,实现了“后进变先进”的跨越。
在严寨村土生土长,年仅28岁的女孩——欧敏,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城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8年回村任村支部书记后,因地制宜拟定村级经济发展方案,借鉴比选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模式。方向明确了,路子走对了,加上自身辛勤努力,用行动书写了无悔的青春芳华,初步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让老百姓收入增加了,甩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荣登第81期重庆好人榜。
在同长新村主任张洪伟的访谈中,我问他:“在村民经济比较拮据的当下,许多村民担心入股的本钱万一血本无归怎么办?”张主任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入股分红的确有风险,村民的忧虑不无道理,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和肖支书在股民大会上慎重承诺:如果大家的入股本金亏损的话,我们就用自己的钱无偿补亏”。承诺掷地有声,底气从何而来?张洪伟回村担任村官以前,先后在内蒙古从事商贸流通业、在河南从事房地产业,在外打拼32年,有了一定的成就之后,他也有了回乡反哺家乡父老乡亲的意愿。经镇干部动员,他于2017年5月,毅然把外地事业委托给家人,只身一人回乡全力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从这个事件中,笔者得到了村干部选人用人的启示。“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定要选用那些政治过硬、办事公道、头脑灵活、责任心强、敢于担当,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担任。假若我们的村级干部,自己家庭“一贫如洗”,他终日都在为一家老小的养家糊口而劳碌奔波,他哪里还有时间、精力、自信和能力,为乡村振兴做奉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