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资料图)
四知堂,是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出生地,位于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为尚昆同志曾祖父杨世绥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修建。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大小房屋39间。距今150多年,典型的南方晚清穿斗悬山顶式青瓦建筑。雕梁画栋,装帧精美,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画。这座大院同双江其他大院一道,被梁思成教授誉为“全国罕见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堪称民族的瑰宝。
旧居内设杨尚昆同志生平业绩展,由投身革命、留学前后、率部长征等十个部分组成,通过展出400余幅珍贵照片、200余件文物文献,展示了杨尚昆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在这里,既可以看到外出求学的时代青年、年轻有为的红军政委,又可以看到兢兢业业的中办主任、云水襟怀松柏气节的国家主席。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阶段的精彩瞬间;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一个时期的动人故事。
在“率部长征”展室,陈列着一块特殊的弹片。不过指甲大小,从那曲曲弯弯的边缘和凹凸不平的表面,已经看不出它原来的色泽及形状。如果不是摆在庄严肃穆的展柜里,有谁会想到,它并不是块普通的金属,而是一块弹片,一块经历过战火和鲜血淬炼的弹片!
然而,这极不起眼的文物,却弥足珍贵,甚至价值连城。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还得从1934年说起。
遵义会议后,杨尚昆和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浴血奋战,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首次大捷。疲于奔命的国民党地面部队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怎么也追赶不上红军,便派飞机在红军行军上空狂轰滥炸。
1935年4月,红三军团行至云南省沾益县白水镇,遭到敌机突然袭击。一时硝烟弥漫,弹火乱飞,三块弹片如利刃般插进了正在指挥战斗的杨尚昆腿部。霎时,鲜血布满他的右腿。在临时搭建的手术台上,医生为他进行了简易的外科手术,取出了两块弹片。剩下的一块紧挨着血管,一旦取出,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医疗条件实在有限,医生只能含着眼泪,在尚昆同志血肉模糊的伤口处倒上灰锰氧水,清洗消毒,简单包扎后,又让他同大部队继续前行。
从此,这块冰冷的弹片,敌人炮弹的残骸,便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身体。每到阴雨天气,腿伤就会发作,疼痛难忍,但他都咬牙坚持着,把“敌人”扼杀在“藐视”里。解放后,他才有机会请医生仔细检查,希望能取出这块戕害他健康的铁片。但医生却无能为力。由于时间太长,弹片已长在体内,成为了他身体的一分部,根本就无法再取出,只能任由它留在身体里。而这一留,就是整整63个春夏秋冬!直到1998年,尚昆同志去世以后,家人才在骨灰里找到这块指甲大小的弹片,算是从他身上取出了折磨了他半生多的“毒瘤”。
如今,这枚弹片静静地躺在杨尚昆旧居的展览馆里,躺在潼南区双江镇古色古香的小角落里。旧有的金属光泽已经被岁月,被尚昆坚强的体魄腐蚀了,征服了,只剩下黯淡的铁质,其精神的光辉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这一块弹片,见证了杨尚昆同志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年代呕心沥血的非凡经历,同它斗争的过程,就是彰显舍生忘死、追求真理、乐观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克已奉公、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情怀的过程。今天,在我们感叹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更清醒地认识到幸福与和平,是用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迈步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更要铭记历史、携手前进,继承先辈遗志,建设好家园,报效好祖国,为人民谋福祉。
(文稿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杨尚昆故里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