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范学校的时候,家里贫穷,每月寄来的钱总是少得可怜,但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我几乎把积攒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买书上。书店的书一般都较贵,买不起。那时候,离学校较近的复兴街27号是一家废旧物资收购门市部,里面收购的破铜烂铁、鸡毛鸭毛、兔皮猪鬃、旧报旧刊,可谓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这家收购门市,当时却是我这位穷书生时常光顾的地方,我是朝着那些旧书旧刊而去的。每逢星期天,我就背个黄布口袋,装两个冷硬馒头,钻进那浊气熏天的故纸堆里,从早上一直翻找到下午。柜台的老板,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面目可亲,态度温和,起初我们不熟识,后来去的次数多了,见面也就时常打招呼。或许是对我这位读书人的同情,他总是对我厚爱有加,每次我把选好的一大摞书拿去过称的时候,他都会给我少算点斤两,我自然是感激不尽了。
我的很多好书都是在那个时候买到的,像高尔基的《母亲》、但丁的《神曲》、巴尔扎克的《幻灭》、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以及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沉沦·迷羊》等,也还买到许多文学期刊,从中读到了像王蒙、蒋子龙、梁晓声、何士光等一批当代作家的小说。
在当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今后参加工作有了钱,到书店去买一些像样的书,可是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极为偏僻的山村小学任教,连进一次县城都要看年看月,哪有机会去买书呢?寂寞难耐之中,只好把那些从收购门市买来的书翻出来,在一盏用墨水瓶做成的油灯下,细细品读。山间晚来的夜风,常常伴着丝丝寒意,从四壁洞穿的墙外吹进来,灯盏明了又灭,灭了又明,而书中的故事,书中那些人物坎坷的命运,却又常常牵挂得我彻夜难眠,有时竟至于要潸然泪下了。这个时候,我便开始拿起笔,试着写些身边熟悉的人,写他们的悲欢,写他们不屈的抗争和奋斗的意志,也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不知不觉,我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我当时到收购门市去买书是为了满足自己阅读的愿望,是有意识的,那么我后来走上写作之路却是早先从不曾想过的,算是无意识的吧。回顾这些年来历经的千辛万苦,翻开那几大本手稿,以及发表的数十万字的作品,欣慰之余,心里着实感激那几大箱污迹满面,残头缺尾的旧书,而更让我不能忘怀的却是那家废旧物资收购门市部。
现在,复兴街27号完全拆除了,代之而立的是一家富丽堂皇的歌舞厅,新建的楼房彻夜地灯火辉煌。然而,每每路过那个地方,忆及多年前的情景,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