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刘锦
近年来,新胜镇推进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相融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稳定脱贫,就需要高度重视产业扶贫。近年来,新胜镇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推进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相融合,坚持绿色发展,彰显脱贫新成效,让乡亲们的幸福更有“质感”。
群众在家门口领工资
站在罗盘山上,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柠檬基地,让人心旷神怡,郁郁葱葱的枝叶间,用油纸包裹着的柠檬果实,散发着淡淡果香。在新胜镇,全镇共种植柠檬3000多亩,除了柠檬以外,还因地制宜发展李子、枳壳、生姜、花椒等产业。
12月2日下午,七八个工人按时按点来到宾锦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花椒基地里开工上班。“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现在我们在里面打工,每个人一天五十块钱,大家都很欢迎。”村民许广国正用锄头在挖土刨坑,栽种花椒幼苗,脚上和裤腿上沾了泥,头上出了汗,但是笑容依旧很灿烂。
2018年,宾锦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新胜镇桅杆村六社、七社的村民手中流转三百多亩土地种植花椒,许广国家里闲置的两亩土地也流转到了花椒基地,自己和老伴则在花椒、柠檬种植基地里干活,一年下来大概能有两千多元的工资。“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雇佣周边的贫困户、五保户。农忙时节采摘花椒,一天更是需要一两百个工人。”花椒基地负责人谢代宾介绍道,花椒基地产生效益后,明年预计可以收成生花椒15万斤,销售额能够达到60多万。
不仅是花椒基地,新胜镇的李子基地、生姜基地等都通过这种土地流转的方式,开启了土地流转挣租金、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入园打工挣薪金的“三挣”模式。租金按年领,工资当月算,新胜镇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领上两份工资。
贫困户不再“望钱兴叹”
此外,新胜镇还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围绕产业扶贫积极推进小额信贷工作,“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扶贫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扶贫的生动实践,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了支撑作用。
“今年我把借的5万元还了,现在准备发展养殖业。”村民罗吉华通过小额贷款买了羊和鸡等牲畜,独臂的他自食其力发展起了养殖业。现在他一家住进了新房子,把以前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专门养殖区,屋前新修了鱼塘,两层楼的棚屋楼下是猪圈,土坡上面的二层“住着”鸽子和羊。“今年我一共喂了一百只鸡、鸭和鹅有五六十只、羊有五十头,庄稼种了五六亩。现在正在农忙季节,红苕挖了后正在栽油菜,一年到头都不得闲,天天有钱挣。”罗吉华兴奋地说。
“现在政策好,不仅有活干、有钱赚,看病也可以报销,真的免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正说着话,缺了右臂的罗吉华边用左手麻利地解开口袋,乘了满满一大勺饲料转身倒进猪食槽,然后又坐下开始清洗沾满泥巴的红薯。曾经的他因为治疗冠心病,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前前后后累计花费近15万元,依靠贫困户医保政策,减免了大部分的治疗费用。
根据健康扶贫政策,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慢性病、重大特病等门诊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所有病种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90%。好政策以制度阻断因病致贫返贫。
此外,老罗的儿子也通过镇上的公益性岗位,找到了一份保洁员工作。“现在一年净收入有两三万。”老罗觉得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的生活背后是一家人踏实肯干的努力,更是一项项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
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
“我们现有三个化粪池,猪粪和鸡粪全部流入化粪池,沉淀后,用来淋枳壳树,做有机肥料。”新胜镇枳壳基地负责人唐彬,指着化粪池下面埋着的管道说,这是第二个化粪池的管道,流入到第三个化粪池,然后就输送到了枳壳地里面。产业发展,还要兼顾绿色原则,在新胜镇720多亩的枳壳种植基地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密封好的化肥池,防止了异味散出,也有利于粪便更好的发酵。
“养了400多只鸡,上个周买了几只猪,现在还剩6头。除了种植枳壳的收入,每年卖猪和鸡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来源,而且还省下一笔肥料钱,实现清洁生产,粪污变废为宝,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除此之外,枳壳基地每个月雇工三十余人,一个月工人工资需要结算两万多。”唐彬说。
让贫困户稳得住、还要能致富。新胜镇积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了罗盘山生姜、罗盘山黑猪等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生姜的大户进行资金补贴,还探索出了“农户代养,保底回收”的养猪合作模式,努力带动村民参与。
新胜镇还结合全镇8个村(社)的主导产业,邀请区农业农村委专家开展蔬果、中药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培训300余人次,不断提升落实扶持政策和服务,加强对贫困户产业发展技术知识的培训,提升产业脱贫质量,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能力和水平。
现如今,1000亩生姜、2000亩花椒、800亩中药材、2000亩蔬菜水果,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贫困户土地流转共400余亩,解决近100名贫困人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