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元德正在收购农膜。
村民清理农膜。
全媒体记者赵晨城实习记者鲁惠文
农膜覆盖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农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使用为农业节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农膜在自然条件下的难降解性,也成了农村的一大污染源。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日前,记者走进了太安镇鱼溅村,本应是农闲时节,此时却看到农户们三五成群地在田间地头拾捡残留的废旧农膜。大家一边聊天谈笑,一边把拾捡起来的农膜整齐地堆在路边,全然不顾脸上的汗水,连农膜的边边角角都没有放过。
记者觉得很奇怪,脏兮兮的废旧农膜为什么他们还当成宝贝一样爱不释手呢?农户们笑而不语,只告诉记者,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收农膜哦。”赖元德一边骑着电动三轮车,一边向大棚里张望。看到农户后,便将三轮车停在了路边。“赖老板,今天你搞到着了哦,我们收了好多农膜,够你拉几车了。”王阿姨打趣地说到。
赖元德是塘坝镇废旧农膜回收站的负责人,常年在太安和塘坝镇等地回收废旧农膜。“这批农膜还可以,王大姐,我们还是按照老价格收购吧。”赖元德仔细看了看农户拾捡来的农膜说到。
“行,老价格就老价格吧。”王阿姨爽快地答应了。
说罢,农户们合力把堆放在路边的农膜装在了三轮车上。“现在废旧农膜回收站天天到村里来收农膜,一公斤废旧农膜可以卖到几毛钱到一块多,我一天可以捡拾三车废旧农膜,能挣好几十块呢。”王阿姨一边憨笑着一边说,原先挂在树上的,留在水渠的废旧农膜太多了,农忙时满地都是,看着人心烦。真的没想到,现在这垃圾还能卖钱。
看到这里,记者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村民们把废旧残膜当宝贝一样的收起来了。
“前几年,废旧农膜不是被扔在田间地头,就是被村民拿来烧了,我们回收工作比较困难。如今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加上废旧农膜的宣传引导,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很多,许多人会自觉联系我们过来回收了。”赖元德笑着说,这些堆在田间地头、挂在树梢的废旧农膜都变成了票子,这样增加农民收入、清洁农村环境的同时,我们回收农膜会得到一笔补贴,收入也多了。
“以前除了一部分质量好点的农膜会回收利用,大部分残损腐败的农膜被群众集中起来进行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区农业农村委的专家告诉记者,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一环,对推进节能减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装完满满一车农膜后,记者跟随着赖元德的小货车,来到区废旧农膜储运中心,这里是废旧农膜在潼南的最后一站。生产车间里,伴随着轰隆隆的破碎机声,记者看到一堆堆不起眼的废旧农膜经过机器清洗、热化、压缩、冷却工序后,被整整齐齐地扎成一捆,将统一运往重庆加工点,生产成塑料袋、塑料瓶等生活日用品。
“旺季的时候,从各个镇街运来的农膜一天有十几二十吨,少的时候也有几百公斤。”区农膜储运中心的负责人说,农膜回收也是要看质量的,一般都是几毛钱到两元多一公斤,质量好点的就高点。
2018年7月,为了全面整治农村“白色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我区出台了《潼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潼南区废旧农膜回收与处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采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1个区级废旧农膜储运中心,在全区22个镇街均分别建立了1个农膜回收网点,在全区304个村居分别确立了1个存放点,初步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回收网络。今年1-7月,全区完成废旧农膜回收量288.6吨,占全年任务的99.52%。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下拨废旧农膜回收区级财政补助资金29万元,为回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财政补贴资金,提高了农户捡拾积极性,推进了残膜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治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了大地一片绿色。
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区供销合作社将继续完善网点建设,并设立村级督导员,督导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平台,采用张贴海报、悬挂横幅、设置展板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群众对农膜污染危害长远性、严重性的认识,改变群众随意弃置、掩埋或焚烧的行为,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全民积极拾捡、回收网点应收尽收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