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总第2166期 >2019-08-29编印

回家掰玉米
刊发日期:2019-08-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徐成文
  每年父亲都要打电话让我“回家掰玉米”。
  掰玉米之前要刮玉米叶子,玉米叶子晒干后是耕牛冬天的食物。刮完叶子等待搬运回家的这段时间,农民们晚上总要去地里巡查,生怕有些手脚不干净的人偷玉米。
  掰玉米回家是要等待时机的。农民们很希望来几个大太阳,将玉米棒子狠狠地晒一下,尽可能将水分晒掉一些,一是掰玉米时少费点劳力,二是便于更快地贮藏。
  搬运玉米的工具一般有箩筐和背篓。箩筐是家中的男人用的,一箩筐玉米少说也有一百多斤,正是体现男人力量的时候,背篓则为女人或者孩子准备的,在农村,男人可是家中的主劳力。
  搬玉米是很辛苦的事情,不管箩筐还是背篓,总是见缝插针地塞满玉米棒子,加之天气炎热,搬运一趟玉米回家,整个人衣服裤子全部都会湿透,但农民们毫不懈怠,他们要趁大好的天气早点搬运玉米回家,要是下几天雨,玉米就会腐烂在地里。
  掰玉米这几天,家里大人小孩几乎都要参与到这项劳动中。小孩和老人留在家中撕玉米。掰回家的玉米不可能一下晒干,所以农民们在撕玉米时一般做两种准备:把那些短小的玉米棒子的壳撕掉完,将玉米棒子一丝不挂地掷于箩筐或者背篓里,再运到石地坝或者簸箕里晒干,晚上乘凉的时候,一家人齐上阵将玉米颗粒掰下来,再在太阳底下晒上几天就可以装入粮仓里。而那些长得粗大的玉米棒子,则是撕掉部分外壳后将它们悬挂于家中的柱子上,等到寒冬腊月的农闲时节,再将其取下,这时玉米早已风干,玉米颗粒便可以直接入粮仓。
  掰玉米的过程繁琐、辛劳。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玉米和稻谷一起,支撑起农民的一日三餐,填饱人们的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