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员都蚕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工饲料养殖室。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晓航)人们印象中,蚕离不开桑叶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而在潼南,养蚕不用桑,用人工饲料代替,目前这一颠覆传统的养殖新模式已经开启,使蚕与桑之间失去了这种必然的联系,这一养殖新模式在我市开始进入试点试验阶段。
记者在玉溪镇五通村——重庆员都蚕业发展有限公司小蚕共育室看到,层层叠叠的蚕床上,蚕宝宝围着墨绿色的饲料吃得有滋有味。“6天时间里,先后有两批蚕宝宝,共计60张在此安家,所需饲料按标准量进行供给,比桑叶喂养便宜,更重要的是节约人力成本,人工饲料育30张一二龄蚕用工2.5个,而桑叶育需要16个。人工饲料养蚕也很轻松,一个龄期给一次饲料,其余早晚各换一次气,蚕宝宝一天一个样。”企业负责人对这一养殖新模式赞不绝口。“做梦都没有想到可以用饲料养蚕,现在的科技真是太厉害了。”
养殖场所需人工饲料由西南大学长江学者、教授夏庆友提供,是参照桑叶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配制而成。食用这种人工饲料的蚕,从发育、成长到吐丝都和吃桑叶的蚕一样。其吐出的丝的颜色较吃桑叶的蚕更白,丝的产量和质量与正常蚕没有两样。“目前,人工饲料试验养殖蚕出从卵后到2龄的蚕宝宝来看,发育整齐度与发育经过达到桑叶育效果。”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師周懿告诉我们。
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还将人工饲料养出的3龄蚕转入员都养殖场,采用桑叶育,目前生长正常。“蚕出卵后到2龄的一周时间里,具有长速快、抗病力差等特点,是最费劳力时期。人工饲料喂养不仅可以克服这些难题,还能为工厂化养蚕打下基础。”周懿说。
据了解,人工饲料养蚕是市商务委2019年蚕桑发展新项目,目前已在潼南、铜梁两地进行试点。“工厂化养蚕,将工业化手段植入农业化经营,实现蚕、桑分离,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跨界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之路。”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季平对人工饲料养蚕非常推崇,同时表示试养成功后,将按照国家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大力推广这一新技术,让更多的蚕桑企业主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