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本土作家总第2169期 >2019-09-09编印

农民喜谈新变化 笑声飞出农家院
刊发日期:2019-09-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罗治华
  老表的家在重庆市潼南区上和镇后沟村,离城远。以前公路不通,每年的公粮全靠村民肩挑背磨到数公里以外的粮站交售,柑桔、疏菜因运输不便经常白白地烂掉,这让老表一家日子过得很清苦。到老表家有一条10多公里的路。在我小时候,它是一条又歪又窄的土路。每当雨季绵绵,它就变得泥泞不堪,在风雨交加的时候,人们撑着伞,踩着泥水向前走,鞋子、裤脚上全是泥巴。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无奈的表情。唉!感觉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寂寞老人充满了沧桑感……
  光阴易逝,一晃就过去了四十年。今年6月16日上午,我应邀去参加老表的生日宴会。没想到以前通往老表家的那条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宽的水泥路。坐在车里感觉路面平整,没有颠簸现象,许多乘客也会在坐车的时候打会儿盹,舒服极了。到了老表家,表嫂开玩笑地说:“今天是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这么长的时间不来农村玩?你不要再瞧不起我们农村人,现在村村通公路后,干什么事都方便,每年不再为柑桔运输不便烂果发愁了,我家还办起了养殖场,一年收入很可观,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不比你们城市人差,我们农村人也该‘跩’一‘跩’啦!”表嫂还告诉我,当村里要把这条路修成石子路时,乡亲们都一蹦一跳地去看修路。很多人挥锄抡铲、挖土掀石、激情飞扬、挥汗如雨,机器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处处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路修好了,大家就不用愁在雨天滑到了。可是,还是有苦恼,走路时,一不小心,就有石子灌进鞋里,天气晴朗时,车辆一过,风尘滚滚。前年,政府又把这条路铺成水泥路。这时我又仔细看了那条水泥路,又宽又平坦,如一位浑身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行人、车辆来来往往,人们的欢乐声和汽车的嘟嘟声,交织成一首悦耳的音乐。从烂泥路,到石子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这不正象征着潼南农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吗?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还使广大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关键是农村公路承载着广大村民的致富梦想,促进了村民的增收,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村民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
  当看了老表崭新的楼房,屋内摆设的新式家具,还有新购的彩电、空调,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公路修通了,农村人真的“跩”起来了。我正感慨之际,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转身看见是老表的儿子骑着摩托车载着两个人,我忙问:“到哪里去?”“拉人进城忙得很,吃中午饭的时候,再回来陪你喝几杯。”他一边回答一边骑着摩托车跑了。这时我才注意到有摩托车不停地从我们身边驶过,原来富起来的好多农村人都买起了摩托车,有的人还买起了汽车,为村里人跑运输。老表儿子的“摩的”业务很好,一年收入几万元,比外出打工划得来。这些变化都是改革开放以后,老表他们村那条公路带来的。公路通,百业兴,乡村公路让村民们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运输等多产业发展,还有的村民开起了商店,办起了农特产品收购站和修车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吃中午饭的时候,表嫂告诉我:“有了路,自己的东西能卖出去,外面的新产品、新技术能引进来,经济就不愁发展了。现在电通、水通、燃气通、电话通、电视通,教育、医疗也通啦,真是一通百通了!”
  公路修通了,农民喜谈新变化,笑声飞出农家院。下午,我与老表同院住的亲戚聊起当地农村的变化,他们都感慨万千:吃、穿、住、行、娱都不愁了!从他们生活的变化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农村公路架起了农村人新生希望的翅膀。
  从瓦房到小洋楼。“以前,我家只有三间瓦房,一家6口人吃住都挤在里面,什么都不方便。如今水泥路通向农家院后,党的惠农政策让我们生产发展了,生活宽裕起来了!去年,我家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有170多个平方。现在,一大家人在一起不挤了,家里也变得卫生干净了。”现年70多岁的姨爹一说起现在的好日子,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他乐呵呵地说,路不通,谁建得起新房,以前靠人力挑运砂石、水泥、砖瓦,光转运费就要花上万元,现在路通了,汽车直接拉到家门前,方便实惠多了。这不,公路一通,我就建起了小洋楼。交通方便,和城里没得啥区别嘛。现在,乡亲们大多数都盖起了楼房,用上了城里人用的自来水、天然气,有条件的还安装了热水器,可以直接冲澡,跟城里人差不多,那真是山乡旧貌换新颜。
  “为何不富?不通公路!”村民们心中有笔明白帐:不通公路,卖头大肥猪,要请四个劳力抬,光酒钱、烟钱、饭钱和抬力钱得花600多元,一头猪的利润就泡汤了。路修通了,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购买化肥、种子、农药方便了,产出的粮油、和疏菜水果好卖了,节约了劳力费,收益就更可观了。一老汉说,建好农村公路不就是为老百姓修致富路嘛!
  从步行赶集到汽车开到家门口。老表抢先对我说:“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还有人买了小车,出门、上街真方便,不用再起早贪黑了。”据他介绍,上和镇后沟村离县城远,过去没有公路,村民们到县城赶场来回至少要花大半天时间,半夜三更就要起床上路,到中午十二点多钟才能回到家。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坐车到县城或镇上赶场只需半个小时就到了。现在起房盖屋买材料也很方便,出点车费就能把材料运到家门口,在过去,仅搬运材料就累得人“掉一层皮”。“最近几年,我们村的土路又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很多家庭都买了摩托车,人们为方便的交通笑得合不拢嘴。”至于通讯,老表的儿子插嘴说,“以前若想打电话,得跑十几里路去镇上。现在,各家各户都用上了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同千里之外的人通话聊家常。有的家庭还用上了电脑……这么大的变化,完全得益于乡村通了公路。”
  当我坐在从山里开往县城的客车上时,不禁感叹:一条条银链般的水泥路,将一个又一个村社同城镇连接起来,汇成一条涌动的大动脉,铺向远方。一个个滞缓的细胞,缘路而活,因路而生,凭路而动,顺路而行,使得整个山村鲜活起来,山里村民的人生路也越走越宽广,直通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