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龙
临近双十一,一场全民购物狂欢正在预热。事实上,古时也有类似双十一的促销节日。大约殷、周时期,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之商品流通慢,人们便会选择在某个指定的日子形成商品交易,称之为“集期”。《易·系辞》里有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在游记中写道自己在“集期”时购物的经历,“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当然,“双十一”最具吸引力的各种促销活动在古时亦必不可少。我们现在常用的优惠券在古时便已有之,名为“红票”;还有折扣大甩卖在古时则叫“削价”;不仅如此,古时也有送货上门服务,名为“送力”;此外,为了在陈列方面提高商品的档次,商家们不仅会把店铺装饰得非常豪华,晚上还会在店外挂起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将店铺照得亮如白昼。宋代的《燕京杂记》中就有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
在古时,商家也会请名人“打广告”。《战国策・燕策》中就记载同一匹马,伯乐没“代言”之前三天卖不出去。而一经伯乐鉴定,不仅立马被抢购,而且价格还翻了十倍。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还得要数宋代商家发明的一种叫“关扑”的促销游戏。参与者需先将钱或物品押给店主作为赌注,然后顾客把飞镖投向旋转着的八卦盘。如果飞镖正好扎中事先约好的图案则算顾客赢,然后顾客便可拿走店主押的东西;如若顾客输了,钱物则要归店家所有。
最初的“集期”并没有什么名义上的称号,直到汉朝出现了“太学槐市”历史上才首次有了独立名号的购物节。“太学槐市”的来由是因为举办地在太学周围的一片槐树林里。每个月有两次开市,分别是农历初一以及十五,在开市这一天,全长安城以及周边的学生都会来集市上售卖自己所带来的字画、乐器、笔墨、砚台等,场面热闹至极。
而到了东晋时期,定期聚集的“草市”,参加的人群开始不再局限于太学学生,还包括很多小商小贩与农民。交易的商品类型也更为丰富,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小商品琳琅满目;到了南朝时期,南朝国都建康城旁则形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康草市”,不仅出现了很多固定商肆,一些商人更是会选择在建康草市长期定居。
双十一,跟着古人一起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