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创长顺工人操作磨床。
全媒体记者 夏培植
开栏的话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跃上新台阶。五年来,潼南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脚踏实地、阔步向前。今起,本报将开设“盘点辉煌十三五展望美好十四五”专栏,回顾“十三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共同展望美好新未来。
“十三五”时期,我区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叠加“两链”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我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在创新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园区整合提升、绿色集约等方面成效显著。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66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持续增长,为“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特色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稳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区顺应新趋势、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制造、循环经济、环保科技”三大产业园和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围绕智能硬件及智能终端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天然气综合利用及精细化工产业、环保科技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众消费品及特色轻工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健康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6+1”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现代制造、循环经济、环保科技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上下游关联企业迅速壮大。
同时,我区重点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2019年,重庆安亿达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博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智能硬件及智能终端产业完成产值187.48亿元;重庆市捷佳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市普创长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完成产值42.99亿元;重庆民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万利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天然气综合利用及精细化工产业完成产值33.52亿元;重庆中防德邦防水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巨科环保有限公司等环保科技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63.81亿元;维尔美纸业(重庆)有限公司、重庆鸿基木业有限公司等大众消费品及特色轻工产业完成产值21.87亿元;重庆汇达柠檬加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康迪药业有限公司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绿色健康品产业完成产值44.46亿元。
“目前,潼南高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约555.08亿元,入驻工业企业34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10亿级以上企业8家,科技型企业338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13亿元。”潼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潼南高新区将着力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在智能制造形成新优势、传统制造业提升发展等领域开展新探索。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新引擎
重庆普创长顺机械有限公司坐落于潼南高新区南区,公司产品种类达30多种,远销英国、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品种齐全的磨床制造厂家,产品供不应求。作为该公司最新产品的双头双驱铣磨复合机,在国内同种产品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具有省时、省电、耐磨、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这台机器,正是来源于重庆普创长顺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顺和同事们不懈努力。
如今,重庆普创长顺机械有限公司以中高端定位,打造一流品牌,通过内部结构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已形成集设计、组装、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该公司成立产品研发小组,由李长顺领头,寻找技术突破。在技术不断革新中,陆续设计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发明和新型实用性产品,获得了5项专利产品和一项技术专利。
“疫情期间,我们企业订单不降反增,增量达到了30%,是去年同期销售额的3倍。”李长顺表示,与其他先进的企业相比,公司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完善产业链条,让企业进入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同样位于潼南高新区的重庆正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唯一拥有所有铁氧体材料研发所需大型研发实验设备及仪器的企业,能独立研发生产锰锌和镍锌铁氧体颗粒料。企业拥有国际一流的大型检测分析设备和从原材料到器件的所有精密分析能力,可以同时开展数个不同方向的研发工作。
对科技企业来说,研发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核心,作为该企业总工程师的刘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人才,也是我区引进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刘东来自河南南阳,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2016年毕业后一直在正峰电子致力于研究软磁铁氧体材料、网络磁环、NFC/ WPC磁片及压电陶瓷产品等工作。
“目前我们已是国内外最大网络磁环生产商,将继续努力把网络磁环做大做强,扩大市场份额,还将准备研发新的材料,生产无线充电瓷片。”刘东说。
据了解,我区已选派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0名,专业涵盖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各个专业,累计对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参与培训、进修、学习等提供经费支持近10万元。
“近年来,我们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加强选派服务等方式,储备了一批包括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科技之星专家在内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和校企人才合作等方式,加强科技人才选派和培育。
规划引领谋足发展空间加快“十四五”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十四五”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我区将重点全面发展智能制造业、优化发展制造服务业、培育发展绿色制造业、做强表面环保处理产业、做大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同时,潼南高新区将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合理确定产业定位、精准挖掘发展动能。力争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
结合潼南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科学规划高新区空间布局,按照产、城、景融合发展,备足产业发展空间,南区现代制造产业园规划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和消费品工业;高铁新城片区按产城景融合方式规划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会展和商服经济;北区规划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创新经济;东区规划2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化工及新材料、表面环保处理产业;东升片区规划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物流仓储等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以智能终端、智能装备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以天然气综合利用、新材料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以食品工业、轻工制品为主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电镀、资源化利用为主的环保表面处理产业;以装配式结构件为主的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发展壮大现代特色高效农业。
潼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还将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论坛等新形式,打造潼南人才交流平台、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同时,鼓励规上企业以兼职、顾问等方式柔性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争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来潼创新创业。
此外,我区还将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潼南高新区创新创业激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性政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建立总规模5000万元的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和总规模1亿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基金,积极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免息贷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完善高新技术创业平台建设,建成5万平米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十四五’期间潼南高新区将建成3个特色产业基地和3-5个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仓储物流中心、创新中心、会展培训中心及人才交流中心,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宜居新城。”潼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与遂宁、资阳等周边高新区的协同合作,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人才、设备、信息等多方面资源共享,促进园区深度协同和有机融合,共建成渝中部产业集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