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昭在梓潼街道新生村草莓工厂化栽培示范农场(宋氏家庭农场)拍摄有机农业。
人物简介:
黎昭,男,47岁,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主任记者(副高),现任区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中级职称新闻类评委会委员。从业25年来,200多件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一、二、三等奖,《优化创新电视新闻宣传》入选中央党校《求是先锋——领导干部学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丛书。
2020年8月,潼南连续经历“8·12”“8·16”两次洪峰过境。作为区融媒体中心分管新闻宣传的副主任,我第一时间组织记者赶赴全区各抗洪救灾现场,采写播发一线新闻和信息,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优势,整合平台多元化推送抗洪救灾新闻,同时对接中央媒体和市级主流媒体,及时推送新闻稿件和视频素材,带头切实践行“四力”,凝聚强大抗洪救灾正能量,传递潼南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洪救灾好声音。
8月16日晚8点左右,区防汛救灾指挥部发布第14号令,受上游强降雨影响,潼南将迎来第二次涪江洪峰过境。这次洪峰比8·12更加凶猛,水位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全区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
收到消息后,我立即从家里赶到单位办公室,紧急通知所有采编部门人员全部到岗,安排采访部记者马上奔赴现场,编辑部、移动传播部、技术部人员坚守岗位,实行24小时值班,整体联动、统一调度、统一作战、一次性采集多平台发布,策、采、编、发全部线上完成,多角度、全方位将我区各部门、镇街防汛工作进行及时报道,全面做好汛期宣传报道工作,正式打响了应对洪峰的新闻战。
在我的安排调度下,中心所有采编人员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特点,把镜头、笔触对焦汛情,充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利用报纸、电视、微信、抖音等平台“四位一体”,及时有效发布汛情、灾情,创新报道,做好舆论引导。
在做好内宣的同时,我还利用多年记者生涯积累的资源,积极联系央级和市级主流媒体,推送潼南防汛抗洪新闻,并邀请他们来潼南采访报道。据统计,洪灾期间,区融媒体中心共出动记者编辑100多人次,夜以继日奋战在抗洪一线,采写了大量现场报道,真实、全面、快捷的反映了全区抗洪救灾的动人画卷,记录下大量感人瞬间,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在危急时刻的责任与担当。在潼南日报、《潼南新闻》、潼南微发布、新潼南APP、潼南手机台、潼南区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平台上共发布相关新闻500余条(次);央视刊播相关报道16条,央视新媒体直播3条,新华社APP9条,央广网1条;重庆电视台17条,重庆日报4条,重庆日报APP15条,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华龙网等其他网络平台刊发各类新闻100多条,既传播了潼南抗洪战场的主流声音,更把潼南的抗洪故事传到了更远的地方。新闻《社区书记守一线抗洪防汛冲在前》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重庆电视台值班领导的高度赞扬,8月外宣排名位列全市第7名,这也是区融媒体中心成立后,我区外宣排名首次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从8月16日晚上开始,我就始终守在办公室,安排记者编辑、调度设备、研判选题、审改稿件,渴了就喝点矿泉水、饿了就吃碗方便面、困了就在沙发上打个盹,直到洪峰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