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久
岁月不居,光阴荏苒。不经意之间,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已走过40年风雨厉程。
40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迈着坚定的民主法治步伐,一步步地奋勇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纪念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40周年之际,也唤起了我曾经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一)
人生的际遇虽各尽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时代烙印。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与人大工作结缘,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曾记得,那是1986年9月的某一天,我从工作的宣传部门抽调到县人大选举办工作,分在秘书组,主要做文件起草和简报撰写之类的活儿。虽是临时抽调,但也是我第一次与人大工作的亲密接触。
在这次近半年的工作中,虽只有选举工作一项,并不是人大工作的全部,但对人大工作的情愫已铭刻在记忆深处,那一件件陈年往事,时不时就在脑海里浮现。
我在人大选举办工作的直接领导是时任县人大办副主任贾昌俊。他身材痩削,仅从外貌看就是一个吃笔墨饭的人。他待人和气,不是那种一看就心生畏惧的领导。至于他给我派了多少活已不记得了,但他安排我写一个领导讲话材料的情景记忆犹新。按惯例人代会闭幕式县委主要领导有一个讲话,贾主任安排我写,我请教他有无主题和提纲,他说你直接问书记。后来稿子交给他经书记签字付印,他表扬了我,说写得好,书记只改了两个字。这让我这个写材料的初出茅庐者受到极大的鼓舞。
当时的人大主任向明光同志是县委书记转任的。一般的讲我见到他容易,但要和他一起坐一个车一起去镇乡检查工作的机会不多。因写简报的机缘巧合让我遇上了,全县选举日那天和他一起去双江区、镇、村指导选举工作。就是这短短一天的接触,他过去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刻板印象被颠覆了,他和蔼可亲,识县情,知民意的赤子情怀让我十分佩服。换届选举结束了,向主任曾找我去他办公室谈了一次话。他说人大想留你在办公室作副主任,但县委对你另有安排,你要好好干。当时,对他的信任之情难于言表。
……
如今,向主任、贾主任虽已驾鹤西去,却让我思念如初。他们对我这个晚生后学的关心关怀关爰之情就像陈年佳酿,历久弥新,同时,也是一代代人大工作者薪火相传的缩影。
(二)
都怪那时间太匆匆。真正让我直接从事人大工作却是跨世纪的事了,而且这一干,就是8年。可以这样说,我把人生工作的最后岁月留在了人大。
2007年3月,我转岗来到人大任职。在一次汇报工作时,重庆市人大的一位领导同志曾问我,才52岁就到人大了,是不是年轻了点。我回答说愉快接受组织安排,这是一个党员的本分,有官腔嫌疑。
但我就是我。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社会上对人大工作有这样那样的说法、看法,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的看法是到了那个坡就唱那个歌,虽有狭隘之嫌,却是作副职的题中之义。与其说这不是那不是,还不如脚踏实地做点事。
诚然,现在都在对诸事留“痕迹”的形式主义大加挞伐是正确的,但造福一方还是大力提倡的。我在分管机关的党总支工作中,还是竭尽全力和同志们一道,在原来的基础上尝试着干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2008年,人大机关总支开展了“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系列活动,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走进杨尚昆故居重温入党誓词,走上井岗山重温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艰苦卓绝历程,部分同志撰写的各种体裁的心得体会在《潼南报》上各刊登了一个专版,不仅当年机关党建工作获一等奖,还让更多人了解了人大干部的风采。
2009年,人大机关在岁末年初启动了市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通过一年的上下共同奋斗和艰苦努力,经过市文明办组织验收,创建成功了,于2009年底被市委命为文明单位,改变了县里四大机关当时只有人大机关是县级文明单位的窘境。
……
如今我已离开人大工作岗位5年多了,回首往事,仍感慨万千。忘不了,我的同事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对工作的满腔热和默默奉献而洒下的滴滴汗珠,无不书写着我与人大的不解之缘。
(三)
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岗位履职,当你来到一新的单位工作生活,总会遇到一些或多或少的说道。
我初到人大工作,作为一个新兵。遇到最困惑或者最难求解的就是人大很“闲”,简言之就是没得事做。一个闲字,从官方理解,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干的是一线工作。从民间说法,人大工作的人就是一张报纸一支烟,一杯茶水喝半天。而人大工作者也有自己的说法,说人大工作既不是火线,也不是二线。
如果纠缠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中,还不如现实一点,沉下心来,去学习和探索人大工作的一些新规律,干一点吹糠见米的事儿,改变人大工作者的对外形象。
区县人大和重庆市人大虽不是领导关系,但是指导关系,它对区县人大还是有一些量化的工作考核。如市人大办的《公民报》《公民导刊》的订阅就就要通报和评奖。以前都是吆尾巴的,而且是“大主任”轮流坐桩管一年。我接手2007年度的征订工作,将只放敞马儿式征订改为量化订阅,就一改颓势,一报一刊年订量实现双增20%以上,一举夺取一等奖。
年轻干部进了人大,要想走出去是比较难的,但不绝对。关键是要适应变化,顺应党委选拔干部的大趁势,在21世纪初叶,当时县委每年都要拿出一些县管干部名额来公开选拔。于是,我鼓励自已分管的教科文卫两位主任勇敢投身公选之中,展示自已的才干,接受党组织的遴选,前任交流到县直群团单位任主官,后任交流到一个大镇任镇长,这在当时的人大委办中是唯一的。
2010年,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纪念。此时的我已在人大工作3年了,也初步摸到了人大工作的一些“套头”,还是想为逢10纪念做点什么。于是我和同志们共同商讨,决定以贯彻全国人大《监督法》和重庆市人大《监督条例》为主题展开理论研讨,得到各届人士积极响应,收到近100篇文,然后集萃编辑成《让监督权在阳光下运行》一书,由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健康作序而得以出版,这可是开先河的。
……
又一个逢10的纪念来临了,我从工作上已离开了人大。回望在人大工作这8年,我始终忘不了人大这个大家庭给我学习生活春天般的温暖,给我工作夏天般火热的支持。人大机关全体同志们对我的厚爱,是我人大岁月过得特别开心舒心的力量源泉。
在纪念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40周年的日子里,放眼潼南,已实现了由县升区的蝶变,实现了由远郊县到主城区的华丽转身,民主法治建设方兴未艾,人大工作好戏连台,令一个老人大工作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宏伟蓝图已擘画,未来可期,我相信,下一个10年,潼南一定会更好更美!
(作者系原潼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