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南巡的康熙皇帝紧急召见张鹏翮
张鹏翮亲下基层向当地百姓了解受灾情况。
严重的饥荒灾情让张鹏翮心急如焚。
张鹏翮面对同僚的阻劝坚持开仓放粮。
康熙看过山东巡抚的奏报后龙颜大怒。
“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几千年来,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清代贤相张鹏翮便是其中之一。
张鹏翮(1649年—1725年),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代著名清官、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史称“清官”“贤相”。祖居四川遂宁蓬溪黑柏沟,生于四川广安邻水石老寨,归葬重庆潼南庆元山,享年76岁。他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历任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浙江巡抚、江南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河道总督等职,最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吏部尚书。他品行高洁、政绩卓著,在清代268年间,是川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因其“廉能”兼备,被康熙、雍正两代帝王赞誉为“天下廉吏”“一代完人”!
张鹏翮一生体现出来的公忠体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担当奉献,与时代精神是一致的。为此,我们深入挖掘了一批典型故事,以传承和弘扬这些体现在张鹏翮身上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
今日,本报刊登张鹏翮系列故事之四《赈济灾民均摊赔补》,一起来看看吧。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山东因济宁、兖州、泰安、沂州等地发生饥荒,成千上万的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齐鲁大地饿殍遍野。
正在南巡视察河务的康熙皇帝紧急召见河道总督张鹏翮,命他即刻运送四万石粮食至济宁、兖州等地赈济灾民。
张鹏翮丝毫不敢耽搁,随即调派人手,组织淮安府山阳县令陈鹏年与河工官员程兆麟将赈灾粮食火速运往山东。
抵达济宁后,张鹏翮当即吩咐济宁道台张伯行:“赶紧把赈粮分发下去,帮助灾民尽快渡过难关。”
面对严重的灾情,张鹏翮一边查探当地受灾情况,一边组织人手在城内设粥棚施粥。
“大人,我已按您的指示,把赈粮分给了济宁、兖州,已暂时缓解了当地灾情。”数日后,张伯行气踹嘘嘘的前来汇报。
“现赈粮还剩多少?”张鹏翮追问道。
“回禀大人,粮食分送两地后,剩余已经不多了……”张伯行无奈答道。
“目前泰安、沂州受灾也极为严重,山东其它州县均无余粮可以调用,朝廷的赈粮也所剩无几,不少灾民已经开始食草根、树皮充饥了……”张鹏翮眉头紧锁,急得在大堂上走来走去。“对,对,还有常平仓……开了常平仓老百姓就有救啦!”张鹏翮若有所思地说道。
“大人,此事万万不可!”河工官员程兆麟等人急忙劝阻。
常平仓系朝廷为调节市场粮价而高于市价收购储备粮食的仓库,仅在粮价上涨时低价供给百姓,或发生灾害时赈灾备用,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可防止“谷贵伤民”。但朝廷对常平仓发仓赈济的管理极其严格,必须御批后才能发放,擅自开仓轻则丢官重则杀头。
“不能再拖了!”张鹏翮正色道:“等到朝廷批复下来,老百姓都快饿死了……此事就这么办,出了事责任由我来担!”
“仓谷为轻,民命为重,目前也只有开仓放粮方能一解燃眉之急啊!”张伯行颔首赞同,对张鹏翮心系灾民的举动深表钦佩。
“当赶紧查看常平仓存粮情况,并仔细验量数目,不论饥民家中有无田土,均应予以酌量赈济。”张鹏翮当机立断,开仓放粮20余万石余万石,,并同步上报朝廷。不久,整个山东的饥荒灾情得以进一步缓解。
山东巡抚王国昌和布政使刘皑见张鹏翮开仓放粮,便动了歪心思:不仅悄悄藏匿了部分储粮,对外谎称是张鹏翮拿去赈灾之用,还添油加醋地向朝廷汇报称,张鹏翮为获取百姓拥护,擅自开仓赈济灾民,导致库粮数目混乱等。
康熙本就对张鹏翮先斩后奏、私放皇粮的行为十分不满,接到山东巡抚和布政使的奏折后更是龙颜大怒,立即宣张鹏翮进京质询:“本是命你运粮赈灾,你却擅自主张动用常平仓谷用以发放赈粮、掠取名誉,该当何罪?”
张鹏翮答道:“百姓受饿,灾情急重,故自作主张开仓放粮。臣愿领罪,并将自己的薪水俸禄,用以偿还常平仓谷粮。”
其实康熙心如明镜,张鹏翮是为了受灾百姓才擅自做主开仓放粮,但为了给他一个教训,还是传下圣旨:“河道总督张鹏翮擅自动用常平仓粮谷赈济,其所动粮谷与山东巡抚王国昌‘均摊赔补’。”
为此,张鹏翮因赈济山东灾民,给自己摊上了一大笔“均摊赔补”的债务。
一年后,山东巡抚王国昌因贪污赈灾粮款、擅用沂州库银且在盘库时刻意隐瞒,被朝廷革职问罪。五年后,张鹏翮因清正廉洁、治河功绩突出被康熙进一步认可,不但免除赔补谷粮,还被擢升为刑部尚书,官至一品。
张鹏翮不顾自身得失,甘冒杀头风险私开粮仓赈济灾民,彰显了他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为官之道和“苍生在上”的为民情怀,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