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街道新生村全机械化育秧现场。
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通讯员吴婷婷
3月初的这天,天空下起了霏霏细雨,田地里软酥酥的,像铺了一层油。
“真是好雨知时节啊!”
一大早,潼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老秦,就来到位于梓潼街道新生村涪江边的这块平坝上。
但,乡亲们比他来得更早,密密麻麻地站在田坎上。
“老秦,快点排头啊。”有人性急,等不及了。
“要得,要得。”老秦对摆放在田里的五台旋耕机和三台无人机,再次看了看、查了查,确定无异常后,大手一挥,“排头!”
顷刻,五台旋耕机“轰隆隆”地发动,在田里来回穿梭起来。
不一会,七八亩田就旋耕、平整完毕,机器熄了火,整齐地停靠在一边。
“哇!”田坎上传来惊叹声:“‘铁牛’真牛!”
“下面,撒种。”老秦大声喊道。
“嗡嗡嗡”,三个操作手手持遥控器,随着按钮轻轻一按,三台无人机的机翼飞快旋转,徐徐起飞。
“注意哈,推动播种器,要慢,要均匀,要整齐。”老秦不时提醒无人机操作手,“每一盘播种量大概在65克左右为好,以保证撒下的种子出苗均匀整齐。”
三台无人机整齐地排着列队,在离地不高处来回飞翔,种子不停地撒落,如天女散花。不多时,无人机机翼放缓,慢慢降落。
“好了,种子撒好了。”老秦显得很轻松。
“哇,这么快!”田坎上发出惊叹。
“就是这么快。”老秦大声回答,“等到秧苗三叶一心的时候,我们又用这个机器来栽,一样的这么快!”
“它栽秧的收成咋样啰?”田坎上乡亲们发出疑问。
(紧转2版) (紧接1版)“没问题,绝对稳产增产!”老秦拍拍胸脯。
“这个机器,我们也想用,咋样?”田坎上发出了求助声,“现在正是疫情期间,人手一点都不好找啊。”
“没问题,我们这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你们‘犁牛打耙’的。”老秦满脸热情,“区供销合作社也要求我们要主动服务,搞好生产。”
“那费用高不高嘛?”
“不高,不高,不到人工的四分之一哩!”老秦肯定地说。
“啪啪啪!”
田坎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据了解,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春耕生产的不利影响,保障农事有序进行,做到防疫和生产两不误,区供销合作社在全区供销系统组建社会化服务队,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目前,该合作社已实现机耕机播5000亩、测土配肥28000亩、配方施肥1500吨、统防统治1200亩、植保飞防500亩、果树修枝2000亩、冷藏蔬菜500吨及上门农技服务300余户,有力地推进全区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