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检查口腔
全媒体记者 李松
春末夏初之际,天气逐渐转热,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连日来,记者走访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的儿科门诊发现,手足口病病例近日均在增加,但发病情况较为稳定。
走访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增多
“医生,麻烦你帮我看看我家小朋友,从昨天开始,他口腔就出现小疱疹,还伴有厌食……”4月25日上午,在区人民医院儿内科,市民李女士带着她3岁多的儿子来就诊,向医生讲述她儿子出现的一些症状。
最终,经过医生诊断,确定李女士的小孩患上了手足口病。区人民医院儿内科医生梁艳介绍,手足口病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梁艳医生表示,根据以往规律,每年4月份开始,会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该病进展快,发病急,对儿童危害较大,因此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刻不容缓。
随后,记者来到区妇幼保健院,在该院儿科门诊看到,儿科门诊就诊人数较多。儿科门诊的文医生介绍,前几天天气稍冷时,患儿稍微少一点,但这两天气温上升,前来看病的孩子又在增加,其中有一些孩子是手足口病患者。
区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最近气温有所升高,手足口病例确实有所增加,但目前发病情况较为稳定。但按往年情况看,4月—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例可能还会增加,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主要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
医生提醒及时诊疗十分关键
“大多数婴幼儿患上手足口病后,多以发热起病,1至2天后口腔粘膜、手掌或脚掌等处散在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患儿疼痛明显。”文医生介绍,手足口病轻症病例对症处理可在7至10天内痊愈,但此病病情进展迅速,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肺出血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建议婴幼儿有以上不适症状后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值得注意的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病毒)免疫力,但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那么,手足口病该如何预防呢?区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已上市的仅为EV71型灭活疫苗,对感染EV71型手足口病有预防作用,而对感染其他型别的手足口病无预防作用。但是,家长或监护人可通过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感染机会。
另外,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虽然患儿是主要传染源,但成人可携带病毒,成为隐性传染源,这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区疾控中心专家建议,家中有5岁以下婴幼儿的家长朋友,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后先将工作场所穿的衣服更换下来,洗净双手后再去抱孩子、陪孩子玩耍、给孩子喂饭,这样能有效预防儿童感染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