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综合总第2320期 >2020-04-03编印

清明祭扫重在“心到”
刊发日期:2020-04-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评论员李扬
  清明将至,又到了祭祀扫墓、缅怀故人的时刻。为切实巩固疫情防控工作成果,严防清明节期间因人员流动和聚集引发疫情传播,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区民政局向广大市民发出“平安清明·文明祭祀”的倡议书,倡议市民文明祭扫。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它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缅怀先祖的一种活动,更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情感慰藉和情感需求的纽带,感悟先辈遗留的精神价值。然而,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传统聚堆祭拜、结伴踏青的方式显然不合适,“清明何处寄哀思”也成了部分逝者亲属的心结。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祭扫诉求和疫情防控形势,区民政局推出预约祭扫、云祭扫。市民可通过电话预约,分时分批限流入园祭扫。对于无法到现场祭扫的市民,也可通过网上进行“云祭扫”。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提倡预约祭扫、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是非常符合现实之需的。特别是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祭扫,虽然不能实现一家(族)人的聚集、共同踏春,少了面对面的亲切交流,但一样可以满足祭拜先人、寄托哀思、表达孝敬的需求。在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这是一个明智、理智、切合实际又能表白心意的举措。同样,这种“无烟祭扫”的网络祭拜方式,也符合绿色文明的现代殡葬发展理念和改革方向,顺应了移风易俗的改革需要,值得去大力推行。尤其是近年来,不放炮、不烧纸、植树葬、网络祭扫等清明祭拜新风应时代进步而生,成了新时代清明节的新风尚,更新了不少人的落后祭拜观念。如今,健康文明过清明,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清明祭祀重在心意而不拘泥于形式。文明祭祀既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全体市民要响应倡议、积极行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文明追思祭祀先烈先辈,携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