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智慧城市管理综合系统
“城管通”界面(处置通app其中一环其中一环))
全媒体记者 石玉洁
“发现道路破损”“路口有占道经营”“车辆违章乱停”……这些城市管理的常见问题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从问题的发现到及时处理,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呢?
超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各类城市管理信息,源源不断地汇聚一起,这就是潼南的“智慧大脑”——潼南区“智慧城市”综合系统。从传统案件处理模式到手机移动终端的迅捷便利,从被动受理案件到主动搜寻“问题”,该系统在我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大显身手”。
移动终端显身手优化城市问题处理流程
5月27日,记者在凉风垭广场看到,信息采集员杨洋正在对临时停车、市政设施等收集信息,他发现凉风垭广场有排水沟盖破裂、出现坑洞,存在安全隐患,便当即拍照、描述案件、上传“城管通”APP(‘智慧城市’综合系统移动终端一环),短短几分钟,市政问题就传送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中心人员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第一时间进行转办,不出半小时,处置单位工作人员便到达案件地点进行处理。信息化、网格管理带来的高效与便利,令人欣喜。
据了解,采集员工作所依托的潼南区“智慧城市”综合系统(以下简称‘智慧城管’系统)建成投运以来,已接入数字化园林、路灯智能管理、视频监控3个子系统。
2020年,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统一为涉及城市管理的处置单位发放并部署了“处置通”移动终端,让‘智慧城管’系统效用达到了更高水平——专职案件信息采集员通过“处置通”app(‘智慧城管’系统一环),对市容市貌、城市设施损坏等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全时段、全天候不间断主动巡查上报,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收到案件后,依据工作职能将相关案件派遣到各单位进行限时处置,待处置完成,将结果通过app迅速反馈,后台可核实并结案。
上线运行以来,“处置通”app的优势显露无疑。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侯静告诉记者,app投入使用以前,各处置部门需定人、定岗在电脑前接收案件,并在处理后需要将处置情况在电脑前回复。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操作人员可随时随地用“处置通”终端对案件进行处置,进一步缩短了案件处置时间。并且,“处置通”可以移动办公,在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进行城管案件办理,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彻底改变城管案件只能在工作时间内上报、派遣、处置的现状,优化了城市管理相关案件上报、处置、回复的闭环处理流程,智慧城管服务时间也大大延长。
数字信息网格化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
“这套“智慧城管”综合系统好比一个集信息及时推递、存档的中枢,可快速反映问题,汇集、传递信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以前需要在固定办公地点用电脑终端完成案件的原始模式,提高了案件处理率、结案率。目前,“智慧城管”综合系统处置单位覆盖了20个涉及城市管理的公共单位及部门,处置终端延伸到了15个城市社区和65家在潼经营的物业服务企业。”侯静说。
据悉,“智慧城管”综合系统地图普查覆盖面积已达23平方公里,在全区设置责任网格数十个。如此,该系统便充分发挥出“网格化管理”效能,运用“互联网+网格管理”的模式,发挥手机APP便捷高效、管理覆盖面广的优势,精耕细作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织就了全时段、全区域覆盖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
今年以来,潼南区“智慧城管”综合系统有效立案6084,已结案5663,结案率93.08%。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事件、部件问题,城管信息采集员不断加大对责任区域的巡查频次,通过采集上报、跟踪督办、现场核查,今年以来,推动解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城市管理问题共计1352件。
目前,潼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12319城市管理热线、视频监控巡查等方式有效掌握了各重点区域实时动态,实现城市管理的范围全包容、空间全覆盖、时间全天候,形成监控实时化、处理及时化、管理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运行模式,切实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助力潼南社会经济发展。
区城市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曾维群表示,下一步,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将进一步强化“大城智管”,综合运用GI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管体系,进一步加快城市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常态化管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