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应急演练救助受灾群众
为安置群众发放生活用品
加固山体防止滑坡
为受灾群众加固屋后山体
区规自局工作人员巡查检查隐患点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全媒体记者王鹏
潼南地处渝蓉地区直线经济走廊,涪琼两江穿境而过,属中、浅丘地区,全区查明地质灾害隐患101处,受威胁群众453户1487人,地灾防治工作严峻复杂。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现了从被动应急向防救并重转变,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未雨绸缪 筑牢基层基础
“老人家,赶紧跟我们走,这里有可能要发生山体滑坡。”近日,卧佛镇百花村报肚子地质灾害点,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临灾避险演练,组织群众疏散和救援行动。
进入汛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站站长吉辉又忙起来了,入夏雨水比较多,受暴雨影响,容易形成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刻应急救援。
“长期以来,我们在的防灾减灾救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吉辉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健全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强化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完善灾情信息管理机制、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军地协作联动制度、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演练、提升综合减灾保障能力和提高科技支撑水平等10多项改革任务。
“有了指导意见,我们从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等方面,全面提高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吉辉表示,我区高度重视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全面提升,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现在不论是单一灾种还是综合减灾,我们都有一套减轻灾害风险的防御机制,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按照《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重庆市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手册》,推动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救灾救助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区、镇(街道)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军地联动、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基本形成。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和“预警到镇(街道)、预案到村(社区)、责任到人”的防灾应急机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制度,严密监控全区地质灾害隐患情况,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数据清、情况明。”吉辉介绍,具体做法是,汛前组织各镇街、各部门、驻守地质队根据各自的职能职责,对本辖区、本系统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汛中组织地质队对排查出的隐患点进行全面的巡排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灾险情;汛后组织驻守专家对全区地质灾害进行了再次排查和核查,重点核查了已查明的地灾隐患点和学校、场镇、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人口密集区等重要区域,及时对无威胁对象和近几年监测无变化的隐患点进行销号处理。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01处,主要分布于17个镇街(太安镇、柏梓镇、寿桥镇、双江镇和花岩镇无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对象主要是民房、居民、公路等,直接威胁的人口453户1487人、民房1759间58141㎡,威胁资产3867万元。针对这些隐患点,地环站工作人员及时对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进行更新,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帐,确保数据真实有效,遇情况第一时间精确应对。
加强预警 构建群测群防体系
“老杨吗?你们那边山体有滑坡的迹象,马上组织人把周边的群众疏散撤离。”去年6月27日,卧佛果园一带原有滑坡通过自动监测装置发现变形加剧,地环站工作人员立即会同卧佛镇村干部对威胁区内的4户13人提前进行撤离。6月28日,强变形区域整体下滑约5—6米,由于应急处置措施到位,避免了人员伤亡。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跨部门、多层面、宽领域,涉及方方面面。从预报、预警到调度、处置,从启动应急响应到落实具体措施,都需要‘精准’。”吉辉说,我区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地灾防治“四重”网格化管理机制,对各阶段工作作出精细部署,努力做到精准预报预警、精准指挥调度和精准防范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效明显。
据了解,我区确定了“四重网格”人员共145名,其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8名、地质队驻守专家4名、片区负责人22名(22个镇街分管领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111名,做到了规划自然资源局检查、专家驻守、片区负责人包镇、群测群防员到点的防灾体系,明确了各网格人员的职能职责。
一方面,我区加强“四重”网格人员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群测群防人员做好隐患点的巡排查、监测上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加强驻守地质队员管理,签订驻守合同,明确驻守责任,落实驻守责任区,跟踪驻守人员工作动态,确保其在岗位、在状态。确保隐患监测全覆盖,监测数据精准有效。
另一方面,加强预警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与区应急管理局、潼南气象局、区水利局等部门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会商制度(汛期每周会商一次,非汛期每月会商一次),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治措施,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等方式发送到群测群防人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区共发生中小型灾险情21起,成功预警和处置率100%,无人员伤亡。接报地灾灾险情后,相关部门都在第一时间与驻守地质队员赶赴现场,妥善处理灾险情,协助地方政府划定危险范围、撤离受威胁群众、设立警示标识并出具现场调查报告,确保了全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多措并举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山体滑坡了该怎么办?”“暴雨来临前应该做好哪些预防举措?”除了不定期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村(社)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
“比灾害更可怕的,是对灾害的无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避险逃生技能,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方法。”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每年都组织镇街、村社开展各种形式的防灾救灾应急演练。应急演练已成为我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常规动作”。
那么如何把这个“常规动作”落到实处呢?从去年开始,我区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了区委、区政府专项督查,每季度由区安办牵头,相关区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区各镇街和相关区级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有效保障应急演练常态化、制度化。
我区还强化宣传培训,提升防灾意识和水平。去年以来,共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技能、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31次,培训人员1828人。除了集中培训外,驻守地质专家在开展核查、巡查时,对隐患点的村社干部、监测人员、受威胁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同时在汛前排查时,开展地质灾害单点练演,做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点演练全覆盖。
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绩较为显著,实现了近20年地质灾害群测群点未发生人员死亡。
“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吉辉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防灾减灾项目的投入,推进山体滑坡灾害防治项目、农村基层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地质灾害点防治等建设,从工程措施上提升防灾抗灾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队伍的作用,提升地质灾害灾险情预警、预报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建设全区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协同共享安全生产、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防汛抗旱、防震救灾等多方面信息,全区应急管理综合指挥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