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村一村民在垃圾回收点分类倒放垃圾。
全媒体记者 徐旭
“每天早上8点左右,村上的垃圾收集员就会上门收垃圾,我们要先把垃圾分好类再丢。”6月9日早上,龙形镇经堂村三社村民周始祖照例把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家门口不远处标注不同类别的垃圾桶中。“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幸福感也增强了,所以更要用心去维护好我们的家园。”周始祖感慨道。
转变思想 共同维护美丽家园
沿着平坦而又整洁的经堂村乡村水泥路,记者和周始祖一边拉家常一边行走着,在关键的路口和院落周围总会看到一蓝一灰一绿的三个垃圾桶摆放着,
这也成了该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了解,三个垃圾桶分别是可回收垃圾桶、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经过近段时间镇上志愿者的入户宣传,村民逐步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我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不知道垃圾是要分类倒的。”周始祖似乎对垃圾分类别有体会,“垃圾没分类之前,虽然也是定点倒垃圾、回收垃圾,但是感觉村里环境还是没有现在的好,零星散落的垃圾臭味引得苍蝇到处飞,让家乡的山清水秀打了折扣。”
2019年,龙形镇开始推行农村垃圾分类,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确保经费保障、严格监督管理,大力推行“农户先分,保洁员二分,分拣员三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运输”方式,按照“大类粗分、减量处理”的原则,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由村(社区)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集,镇统一转运。
为转变村民思想认识,让垃圾分类观念真正融入其生活习惯,龙形镇还积极宣传发动,通过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参观培训,引导村民使用“两桶”进行垃圾初步分类。通过召开垃圾分类现场观摩会、推进会,评选表彰“垃圾分类示范户”,实现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越来越多农村家庭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各村(社区)落实村民自治制度,通过群众代表大会,制定了《垃圾分类村民公约》、垃圾分类处置办法及流程,规范了农村生活垃圾袋装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等制度。
如今,走进龙形的各个乡村,道路平整宽阔,房前屋后整洁明亮,民宅、河道、田地融为一体,美丽画卷跃然眼前,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做细做实 完善垃圾回收方式
“除了常态化宣传,我们每个村民小组还配备了一名卫生管护员,发现哪一家的垃圾乱扔乱放或没有分类,全部记录下来,作为‘最美家庭’等评比的重要考核内容。”龙形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2019年至今,周阳一直在丁坝村负责垃圾清运工作。如今按照农户源头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的模式,周阳得挨家挨户分类收集垃圾,纠错和劝导也成了这个岗位的重要职责。村民们在卫生管护员的监督和指导下,逐步明白了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垃圾不能回收。此外,卫生管护员每隔一段时间把各小组的可回收垃圾整理在一起,联系专人来运转。
目前,龙形镇大力实行“户定点、桶分拣、站转运、统一处理”的方式,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清运和处理。全镇在各村(社区)社修建联户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联户垃圾分类桶、配备联户分类垃圾桶。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转运人员,村(社区)内每组配备1名专职保洁人员,从源头减量入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将可利用废品送到回收站出售,或等候收集员上门回收,变废为宝。可腐烂垃圾经堆肥处理形成有机肥,可以直接应用于农田施肥或园艺栽植。
“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源头上,群众在家里分拣垃圾一分钟,可以节省相关工作人员一个小时的时间。”该负责人表示,采用这种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垃圾分类产生的价值,并形成垃圾可以变成资源的共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日益养成。
“垃圾分类我先行,齐心携手创文明。”该负责人说,自推行农村垃圾分类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和推进力度,通过面上总体调度、线上协同推进、点上集中攻坚,采取农村干部主抓、志愿者入户指导、群众相互监督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设施标准,加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打牢精致小镇、精致村居的群众基础,为我区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更多“龙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