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胜滨江步道
枇杷喜获丰收
花椒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农户种花美化庭院
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坝
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吴鑫袁
核心提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时代国家对重塑美丽乡村的新要求。近年来,新胜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不仅村子美了,农民富了,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六月的阳光,温暖和煦。走进新胜镇,整洁的村级公路在山川中蜿蜒伸展,两旁墨绿色的山峦像一幅水彩画次第展开。沿着新胜镇圆通村2000米的滨江步道往前行,清风徐来,凉意习习;河道两旁栽种着柳树、三角梅、格桑花等10多种花草,倒影在河里与茂盛的水草相映成趣,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碧水和蓝天在这里变得异常的透明,清澈……
A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村容村貌焕新颜
“原来这儿没有健身场地,只是一片荒地,现在不仅添置了新的健身器材,还新修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我们每天有空就过来,这样的场地让我们锻炼方便多了。”近日,新胜镇铁线社区居民曹晓益,指着前方崭新的健身广场说,在家门口就能锻炼,真是太好了。
记者在健身广场上看到,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健身休闲的好地方。拉伸训练器、划船器、坐推训练器、太极揉推器等10多个锻炼器材的配备,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
“近些年,新胜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增加体育设施供给,全镇建成休闲广场9处,安装健身器材13处、健身步道2公里。”新胜镇镇长张维汉介绍说,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健身设施的完善,村民们养成了健身的习惯,让简单运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现在社区越来越美了,不仅有了健身休闲的场地,我们家里还安装了天然气,自来水到户,厕所革命改变了几千年的民俗习惯。现在在社区住着,比在城市住着还舒服,环境优美,空气好,所以又搬回来了。”退休在家的彭栋彬是新胜镇铁线社区居民,本来已经搬到城里居住的他,前几年又搬回了社区,在自己家的大院子里种种菜、养养花鸟,享受着农村的田园风光。
“早上起来打扫院坝,收拾屋子是每天的‘必修课’。环境好了,整个人神清气爽,心情都要好一些。”彭栋彬告诉记者,刚开始搞人居环境整治时,大家有抵触情绪。现在看来,社区变美了,居民的生活习惯、环保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好环境带来的福利。
“人居环境搞得好,形成合力是关键。仅靠政府治理,难以保持长效的环境整洁,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治本之策。”张维汉告诉记者,新胜镇各村(社区)抓落实,强化村(社区)委员会责任,明确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为“一线总指挥”,以身作则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清洁村庄行动,并鼓励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动员群众自觉行动,培养形成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保持村庄内部清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2018年初,新胜镇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村村户户搞清洁、干干净净迎新春”为主题,以“三清一改”为重点,按照“村为单位、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群众自觉做到“三定、三勤、三看”。评选“卫生文明示范户”“卫生带头人”,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环卫成果。如此一来,“环境卫生有人管、矛盾纠纷有人调、红白事宜有人办、先进典型有人推、文化活动有人抓”的新胜乡风文明逐渐形成。
据介绍,新胜镇对7个行政村1个社区21处违规垃圾积存点及村内坑塘全部完成清理,共清理清运积存垃圾1200立方米;针对违法违章建筑问题,将全镇所有违法违章建筑全部登记造册,累计清理农村空闲宅基地(复垦)30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和路障100余处,改造整治危旧建筑(住房)270余处。
“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庄美了,村民也笑了。”圆通村村主任代建强说,我们通过每月评选“卫生文明示范户”“卫生带头人”,有效调动了村民整治环境卫生的积极性。
走进新胜镇,时时处处都真切地让人感受到巨大的变化:路好走了,灯更亮了,村庄整洁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健康了,幸福感明显增强了,公民文明素质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也提升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B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环境好了、村民富了,产业也兴旺了。”钟峰村党支部书记夏忠琼说。
就在前几天,村民龚盛贤领到了上个月在盘姜农业股份公司务工的工资2100元。这对一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在钟峰村,像龚盛贤一样每月都能拿一笔固定工资的人还有很多。随着钟峰村生姜产业的不断发展,不少贫困户和低保户成为股东,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也都当上了产业工人,直接解决全村16人就业。
“按照不同的工种,最高的工钱是每天80元,最低50元,每年仅打工收入就有1万多元。”盘姜农业公司负责人龚先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基地种植的380亩生姜销售一空,收入30余万元,而这些收入首先用来保证入股贫困户的分红。
经过几年的发展,钟峰村的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现已建成了生姜种植基地、李子种植基地、沃柑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产业发展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问题,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潼南盘山农业有限公司先后在新胜镇盘山、钟峰、石桥、桅杆等村建立了生姜种植核心示范区,生姜种植面积达4000亩。去年,全镇仅生姜一项销售收入就达9000余万元,帮助当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新胜镇党委书记林远征告诉记者,近年来,罗盘山生姜正通过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打造、产业化发展之路,名气越来越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位,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金钥匙”。要想拓宽农户扶贫致富路,单一的特色产业是不够的。近年来,新胜镇通过政策扶持和大力宣传,品质优良的罗盘山黑猪早已成为新胜和潼南的“名片”。2019年以来,罗盘山黑猪多次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地理标志产品。
“之前就听说罗盘山黑猪肉质细嫩很好吃,但是很难买到,最近黑猪上市,今天我也买点回去给家里人人尝尝鲜。”近日,记者在江北新城莲花市场的一个肉摊处看到,购买罗盘山黑猪肉的顾客络绎不绝。“罗盘山黑猪肉鲜、香、嫩,不愁卖。”摊主高兴地说,尽管罗盘山黑猪肉的市场均价达到35元一斤,但他每天都能卖两三头猪。
“我这5头黑猪马上就要出栏了,今年又能增加6000元左右的收入。”在新胜镇南刊村,农户李思孝一边熟练的喂着黑猪一边乐滋滋的对记者说。
李思孝今年已经65岁了。之前,老人一直独自在家务农,由于南刊村山高路远,每次去镇上卖农作物,走路下山需要1个多小时,不仅耗时耗力,收入也微薄。
“自从代养了共润农业有限公司的猪仔后,生活改善了许多。今年加上养鸡养鸭种地的收入,能进账3万多元。”李思孝说,罗盘山黑猪大多是各家各户进行散养,主要喂麦麸、谷糠、红苕、苞谷、牛皮菜等天然饲料,喂养简单。黑猪出栏时,公司的人还会主动上门来收,非常方便。
李思孝口中的共润农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1月成立,主营业务为国家地理标识品牌罗盘山黑猪的繁育和特色生态养殖。目前,该公司成为了新胜镇农户最主要的猪仔来源地。
“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喂养模式,当猪仔长到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免费把猪仔分发给当地的农户进行代养,最多的时候有30几户帮我们代养黑猪。”公司负责人龚睿告诉记者,为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公司会定期派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待农户代养的猪出栏后,公司统一收回,用出栏时的黑猪斤数减去猪仔时的斤数后,按照每斤固定的劳务费支付给农户。
记者在共润农业有限公司看到,每头猪的耳朵上都带有一个耳环。龚睿告诉记者,猪耳朵上的耳环就相当于它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进行质量追溯,由此可以知道该猪是谁家养的、什么时候打的防疫针、有没有生过病等信息,全国的防疫站均可扫描。
“元旦、春节期间,我们还依托杀年猪活动,吸引游客来新胜吃‘杀猪宴’,带动了当地的土鸡、土鸭、鸡蛋、罗盘山贡米、红薯粉等农副产品销售,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林远征介绍,下一步,新胜镇将建立保育场,确保品种的独特性、唯一性;扶持罗盘山黑猪深加工企业,开展黑猪猪肉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组建罗盘山黑猪养殖帮扶团队,提高农户养殖风险把控能力、生猪疾病防疫能力,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新胜镇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更以产业发展为牵引,让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成为良性循环,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