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凤
女儿班上组织亲子活动,让每个家庭派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表演才艺,我得知后犯愁了。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请假比登天还难,能派去参加活动的,就只有一个从农村刚来不久的、摸了一辈子泥土的父亲,他虽然种得一手好庄稼,也编得一手好竹筐,但这根本没办法表演呀。
跟父亲说了我的苦恼,他却笑了笑,轻描淡写地说:“你们放心吧,我能搞定!”
“爸,您也有才艺?”我不禁好奇地问,因为在我印象里,父亲就是个木讷的人。
“吹笛子算不算?”他抬起来,认真地看着我。
“当然。”不过,我还是小时候,听他吹过笛子,那时候,他刚开始学笛子,断断续续的吹得很难听,每次他一吹,母亲就在旁边大吼:“别烦人了,你吹的太难听了,连鸡鸭都烦得叫起来了。”果不然,只要父亲一吹笛子,鸡、鸭,还有我家养的那条小黄狗,都“唧唧”“嘎嘎”“汪汪”地一起和鸣,那场面,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父亲从里屋找出一支笛子,拿到手上就开始试吹起来。他吹的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笛声婉转悠扬,笛子在父亲手上得心应手,和我记忆里的那个他判若两人。一曲完了,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望着我,我知道,他在等我的评价。我连忙说:“爸,您笛子吹得这么棒呀?”
父亲告诉我,他也是吹了很多年才吹出这样的效果的。自从母亲取笑他后,他便只有把笛子带在身上,在插稻种田休息的间隙吹一会儿。后来,他渐渐吹得流畅了,把广播里经常放的那些革命歌曲,统统地学会了。没事时就拿出来吹一吹,他发现,吹笛子不仅能打发时光,还能排解心头的压抑和愁闷,要知道,在那样一家老小,全靠他一人的状态下,压力大得可想而知。一支竹笛,将父亲带入了一个心静平和的状态,陪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可母亲不懂音乐,极爱安静的她,除了做些织衣,做鞋的活儿,对父亲的才艺是极其不欣赏的。而那时候的我,已经外出念书,后来又外出打工,父亲得不到别人的欣赏,也找不到一个听众,他只有把笛声吹给田间地头的青蛙和蝉听。
“爸,您以后想吹就吹吧,你的笛子呀,吹得可好听了。”我由衷地赞叹道。
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给我吹了一曲又一曲的老歌。什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解放区的天》父亲兴高采烈地吹着,行云流水般的音乐,从屋子里淌出去,飘得老远。连女儿也不停地拍手:“姥爷好棒,我和您的才艺表演,一定能得奖。”
果不其然,女儿和父亲的才艺表演,笛子伴舞《虫儿飞》获得了满堂的喝彩,老师评价说,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笛声,也是她见过的,最有才艺的姥爷。
当父亲转述这些给我的时候,我看见父亲别过身去,他的眼角,分明有泪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