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晓航)6月23日,记者在田家镇小石社区一块坡地上看到,两个月前无人机直播的旱稻种子已进入分蘖期,眼下正喷施叶面肥,以补充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
“土里面有一点水份,旱糯稻种子就能发芽,苗期根系特别发达,吸水能力强,再结合喷施抗旱叶面肥,就能正常生长。”潼南大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勇介绍说。
旱稻又叫陆稻。由水稻在无水层的旱地条件下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个生态型作物。其生物学特性、外部形态和生长周期与水稻相似。不同之处,陆稻适宜在完全旱地条件下栽培种植,只要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它就可以生长良好。今年,潼南大同农机专业合作社首次试种陆稻,选取了经济价值高的旱糯稻品种,从播种到收获不用人工,全程机械化让试种旱稻变得很轻松。
“旱稻与机插秧相比,减少了育秧、机插、灌溉等环节,每亩可节省240元。”唐勇介绍说。目前,基地种植的旱稻长势喜人,再过两个月,就将迎来收获期,预计亩产在250公斤左右。
“陆稻作为一种增收、增效的新兴粮食作物,对于干旱地区和坡地都能种,已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再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不仅可以解决缺水土地种植问题,还省时省力,节本增效。”区农机推广站副站长邓洪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