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
离开家乡多年,桑葚早已隐藏在我记忆深处。前天偶然上街买菜,看到菜市场里,几个老大妈在挎着提篮叫卖桑葚。那颗颗晶莹剔透乌黑肥硕的桑葚,立即唤醒我童年的记忆。
我之于桑葚,从儿时起就有难以割舍的情结。那时的农村,是缺吃少穿的年代,桑葚曾经填饱过我饥饿的胃囊。印象中的桑葚,乌黑发亮,柔嫩汁多,酸甜适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充满着无尽的诱惑。
家乡林茂水丰,江河交错,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桑树生长。小时候,家乡的田边地头,到处生长着或大或小或粗或细的桑树。在那文化生活缺乏的乡村,摘桑葚曾经成为我童年最大的乐趣。
初夏暖风轻轻吹拂,唤醒枝头上细小的桑花。随着桑叶茂密葱翠,桑花便渐渐凋谢,一个个青涩的青桑葚悄悄探出头来。过些时日,青桑葚便渐渐长大,颜色由青变红,再由红变紫,水灵灵的缀满枝头,闪着诱人的光亮,撩得我们口水直流。
桑树还是很好的经济作物,桑叶可用来养蚕。那时还是大集体,桑树属于生产队,是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生产队把养蚕的蚕种分到各家各户喂养,蚕茧卖给“茧站”后由生产队统一结账,凭卖的金额由生产队记工分。
大人们很忙,要出工,采桑喂蚕的事一般都是我们细娃承担。从小,我就迷上了养蚕。我摘桑叶,姐姐喂蚕。早上或中午下午放学,无论刮风下雨,我都背着背篼上坡采摘桑叶。我最喜欢蚕儿吃叶时乖巧可爱模样,喜欢听蚕儿吃叶那一片均匀的“沙沙”声,喜欢蚕儿编织蚕茧那吐丝的小嘴……
在那水果很稀罕的年代,桑葚成了我们的美味佳肴。放学后,我高兴的提着桑篮,选桑葚多的桑树采叶。只一会儿,就采满一篮子桑叶,摘到一大包桑葚。我饿极了,根本顾不上清洗,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紫莹莹的桑葚放进嘴里,酸甜的味道便充满口腔,一直浸透心脾。我的嘴皮常常被桑葚染得乌红,晚上回到家,少不了母亲一顿责骂。
近年来,随着家乡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很少农户养蚕了,那些曾经散种的桑树,已经成片栽植,作为家乡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项目,以生产各种美味桑葚吸引着游客们的眼球。
我家乡的桑葚发展盛况空前,父辈们靠种粮食赖以生存的土地,已经被村里反租,全部栽上各种桑树,打造成规模宏大的3000亩桑葚采摘基地,种植100多个品种。基地还有百米蚕桑文化长廊和桑果加工厂,俨然建成重庆地区最大的桑葚栽种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桑葚博物馆。
家乡桑葚基地的桑果每到成熟季节,都要举办桑葚采摘节,大量成熟的桑葚供游客生态采摘。同时,基地还提供桑葚酵素、桑葚酒、桑葚醋,桑葚果汁、桑葚果酱、桑叶茶等多种桑葚产品供游客选择。那生态美味的桑葚佳品,获得了远近游客的高度赞誉。
桑葚性味甘寒,还有良好的药用效果,具补肝益肾、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等功效,自古就是百姓常采用的一种保健消暑和药用食品。家乡的桑葚,更别具特色,个大、肉厚、多汁、味甜,摘下一颗放入嘴里,顿觉满口生香,一种独特的清甜滋润心间。每到桑葚成熟季节,桑园如一片海洋,或紫或红或黑的桑葚,如桑海中一颗颗珍宝。
据父亲电话说,今年,村里桑葚基地推行提前挂牌预定。顾客按每株桑树150元价格认购,当年产出的全部桑葚归认购者所有,镇党委政府为认购者,提供“爱心奉献消费扶贫”认购证书,村里为所有认购桑树提供自主命名挂牌,以表彰其为脱贫攻坚作出的贡献。每株桑树以15斤桑葚保底,不足者由村里补足,村里为桑树提供全程免费管护。认购者可在桑葚成熟时,自行到基地享受田园风光生态采摘,也可由村里为忙碌者免费配送到指定地点。提前挂牌认购的桑葚,减少了中间销售的诸多环节,既保证了果子的新鲜度,又减少中间商的销售成本,实现了消费者与村集体“双赢”。
桑葚引领着家乡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活力。站在城区的农贸市场,看着老百姓一筐筐鲜嫩紫黑的桑葚,我的舌尖立即生出腻人的甜味。那染成紫色的筐子,幻化成我家乡盛满桑葚的提篮,久久飘荡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