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2398期 >2020-07-15编印

厕所小革命 农村大变化
我区两年来完成农村改厕3.3万户
刊发日期:2020-07-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改造好的厕所。

改造好的厕所。

工人们正在修建厕所。

工人们正在修建厕所。


  

全媒体记者 罗列
  “以前的厕所就是在猪圈旁简单挖一个坑上面盖两块预制板,下面就是我们说的茅厕,又脏又臭,特别是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拉个大便屁股都要被蚊子咬肿。”近日,塘坝镇天印村村民何贵生一边打扫自家厕所一边风趣地说,“家里改厕后,新建的厕所干净又卫生,跟住城里一样了,舒服!”
  何贵生家现在的厕所已变身为抽水蹲厕,镶嵌的瓷砖美观大方、干净整洁。如此的“大变样”正是受益于我区开展的农村改厕工作。来自区人居办的数据显示,两年来,全区累计对3.3万户厕所进行了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完成农村公厕改造66座。
  按照计划,今年我区将完成农村改厕9459户,其中整村推进“厕所革命”674户。农村改厕工作重点在哪里?给村民带来怎样的变化?就此,记者走访了我区部分镇街。

卫生无害化是改厕考虑的首要因素
  一个坑,两块板,三尺墙,围四边,蚊蝇飞,臭熏天,这曾是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未经处理的厕所粪污中带有许多病菌和寄生虫卵等对环境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也给群众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这一家修的三格化粪池就是砖混砌筑,分别修3个容池,通过过粪管连接,新鲜粪便从进粪口进入三格化粪池格池,在第一池池内开始发酵分解,初步发酵的粪液经过粪管溢流至第二池,进一步发酵分解,流入第三池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区人居办刘樵在古溪镇龙滩村检查农村改厕工作时介绍说,“我区改厕采用的是三格式化粪池,包括现在我们看到的砖混砌筑、混凝土捣制和预制型产品,各镇街可根据村民自愿选择,原理和效果都是一样的。”
  虽然农村改厕只是几平方米的小工程,却是大民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每年初,区人居办都组织我们去学习改厕建设标准,还会发放相关培训资料,我们也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如果不按标准来,就达不到无害化的标准,改了也白改。”柏梓镇农服中心主任杨建华说,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基本达到“有棚有盖,不渗不漏,无蛆无臭”的卫生标准,从而有效阻断疾病传播途径。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改厕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即“一厕一档”,将台账建到村、落到户。
  农村改厕专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支出,我区还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将农村改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让农村改厕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
  农村厕所一直以来都是简易建造的,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转变观念和态度是一个难题。“刚开始的时候,村民并不理解‘厕所革命’,觉得改造起来麻烦,新厕所使用起来也会不习惯,根本没必要,指标下来没有人申请。”塘坝镇古家村村支书伍永权说,改厕初期,塘坝镇落实专人入户进行宣传,开院坝会、发宣传单、看宣传片,引导群众参与改厕工作、认同“厕所革命”。为打消群众顾虑,该镇发动村干部、党员率先带头改厕。
  当第一户厕所改造完成后,大家看到确实美观清洁,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明白了农村改厕的重要性。慢慢地,村民的观念逐渐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到现在都抢着改造。(紧转3版)
  (紧接1版)“改造后的厕所没有了臭味,也没有蚊蝇,周围邻居都来参观,看到卫生厕所又干净又方便,也都跟着进行了改造。”龙形镇洪兴村村民赵华英说。

环境美了,文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在卧佛镇张开友家看到,房屋掩映在绿树中,一进门是宽敞的客厅,厕所位于左侧,厕所面积约有3平方米,贴着白色瓷砖,冲水式蹲便器、洗手池、淋浴设施一应俱全。离房屋不远处,则是盖着井盖的三格式化粪池。
  “以前上厕所就在猪圈,夏天臭气熏天,冬天冷风钻,屋顶还漏水。”张开友说,结合农村D级危房改造,自家也修起了卫生厕所。
  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农村改厕不仅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还让文明健康理念深入百姓心中,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以前城里人来农村最怕上厕所,改厕后就和城里一样,而且农村空气好,吃的都是自家种的无公害蔬菜水果,安逸得很!”张开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