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设备-64排128层CT机。
中医药颗粒剂药房。
全媒体记者 吴鑫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健康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在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重 才 惜 才 夯实医护队伍
“回去后要按时吃药,清淡饮食,适当运动,结合康复治疗,祝您健康!”“谢谢徐医生挽救了我的生命,我一定按照您说的做。”今年六十多岁的任女士,因为脑干出血严重,昏迷后从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转送到区中医院进行治疗,在患者家属认为希望渺茫、快放弃的情况下,脑干穿刺治疗成功挽回了患者生命。
潼南区中医院副院长徐海波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6年,是我区通过“三百三千”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优秀人才之一。他运用“方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这项新技术治疗脑部疾病,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区中医院脑病科开展了帕金森病诊疗、眩晕症手法复位等治疗,还率先在区域内开展了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制作了国际标准化溶栓流程。“潼南对引进人才在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家属工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医疗人才的渴望和真诚,让我选择了这里。”徐海波说。
随着市民对“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区着力加强卫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着力点,引进医疗卫生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妙手回春、服务优良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区共有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61名,2019年至今招聘卫生工作人员、急需紧缺人才等152人,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共3322人,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数4.58人。
改 善 设 施 提升服务质量
“扩建工程让新的急诊科空间得到优化,让医院的就诊流程更加规范,医护人员可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病情分级或就诊区域,同时将大大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抢救。”区中医院相关负责说。
今年6月,区中医院急诊科扩建工程开始启动,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改扩建后急诊面积将达到665平方米,比改造前扩大了300多平方米,分别设置急诊内科、急诊外科诊室及标准抢救室,安放多功能抢救床3床,3名患者能同时进行急救。
目前,我区正持续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医疗人才提供“用武之地”的同时,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同时,我区启动村卫生室规划调整和星级评定工作,为全区285个村卫生室均配备注册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914名,为130个村卫生室配备价值130万元的诊断床、呼吸机等简易设备,按《国家基本用药目录》配齐常见病、多发病药品等,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开展村卫生室医保刷卡联网工作,实现医保报销。
“我区正持续优化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功能,打造纵向到底、横向互通、线上线下多维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已对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进行扩建,床位将分别增加564张、400张。同时,规划实施妇幼保健院和精卫中心二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不断优化群众就医环境。
合 作 共 赢 推进学科建设
今年6月,区人民医院从区外三甲医院引进了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胸外科专家团队,这标志着潼南区医疗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团队80%以上成员均为胸外科专业硕士,在军队大型三甲医院工作10-30年,临床经验丰富。”胸外科主任陈光春介绍,胸外科的发展壮大是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的需要,也是医改“大病不出区县”的现实需求,能为患者节约的医疗费用。
加强学科建设,是医院创品牌、出特色,促进医院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区推进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增强区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重医附一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选派9人到我区区级医院挂职院领导和科室主任,蹲点指导内部管理和医院发展,“三甲”医院创建指标自评达标率超过80%。
目前,我区已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6个,获批申报创建市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科研项目5项。区中医院与遂宁市中医院建立成渝两地经济圈建设协作关系,签订了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合作项目。
“下一步将根据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区医疗卫生资源实际情况和创三甲要求,以差异化发展和需求为导向,选择并确定1-2个临床科室作为重点发展建设科室,为重点专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提高区内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