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采收番茄。
(紧接1版)从今年2月开始,每天除了打理村上的日常事务,欧敏和严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何朋俊这两个90后村官还多了一项工作,就是挨家扫货。
土鸡、土鸭、黄豆、蔬菜……这些散养散种出来的东西,以往老乡们都是赶场天挑到六七公里外的镇上去卖,但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农货卖不出去了,彻底打乱了村民的生活节奏。
“生产的农副产品换不成钱,村民很上火,我们村干部也着急。”春节后,欧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朋友圈里晒出严寨村的土货,却得到了意外收获。
“100多斤花生被抢光了,土鸡蛋更是卖到需要预定。”欧敏说,首次成功“带货”让她十分兴奋,她也看到了电商的无限潜力。
“当天晚上,我们几个村干部就坐在一起商讨,怎样利用电商把严寨村的农特产品卖得更好更远。”欧敏说,经过几天的反复讨论,最终集体拍板决定让村集体主导,在家农户参与,采取“联合社+市场+农户”的模式,通过电商发展订单式农特产品。该村还注册了重庆市严妹子电子商贸有限公司,申请了严寨农家商标和LOGO,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贫困户杨明年前养殖了几十只土鸡土鸭,准备春节需求旺季时出售,却砸在了手里卖不出去。
“严书记知道了我家的难处,在网上帮我卖出去了13只鸡和5只鸭子,一共卖了2300多块钱。”杨明喜滋滋的告诉记者。
像这样帮助贫困户售卖农产品的例子,每天都在严寨村延续着。如今,村支书成了“带货”人,第一书记成了“快递员”。收货发货,建档付款,售后服务等多出来的业务让两个年轻人更加忙碌。
“村干部就是为老乡服务的嘛,我们苦点没得事,只要老乡能挣到钱,我们就干劲十足。”何朋俊说道。
据悉,今年2月以来,严寨村经济联合社已经为全村贫困户和农户销售了44.8万元农产品,其中贫困户占52%,销售收入超过2000元的贫困户有47户。
据欧敏介绍,现在严寨村的电商还处于起步上升阶段,未来将专注于产品质量、销售市场的开拓和品牌的包装打造,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