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莙
嘘!谁的食指在嘴边一竖,葡萄架下的声响马上投降,连一直唱个不休的蟋蟀,也得了令似的,停止了弹拨,闭上了嘴巴。
牛郎和织女出来了吗?他们开始说话了没有?葡萄架下,一溜儿黑乎乎的脑袋瓜子更用力地往后仰,眼睛瞪得更大,耳朵也齐刷刷支了起来。
七夕节,大人们说,每年的这个夜晚,就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四方八面的喜鹊都会飞向天河,为牛郎织女的团聚搭建鹊桥。
七夕节,大人们说,姑娘们在夜里可向织女求赐一门好手艺,或是一桩好姻缘。
七夕节,大人们还说,晚上藏在葡萄架下,不要说话,就可以看到牛郎织女提着灯笼相会于银河,还能听见隐隐仙乐中,牛郎和织女的轻声细语。
浪漫得不行的七夕节。那个晚上,潼南糖果厂里,少不了有姑娘为了精湛的技艺,为了美满的姻缘,面朝星空,悄悄地许下心愿。而对于还在幼儿园里瞎折腾的小人儿来说,绣花、织衣都是些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事,至于姻缘,更是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所以,葡萄架下等待牛郎织女的显身,才是七夕节最吸引人的事情。
那时候的糖果厂,桉树多,芭蕉多,还有就是,葡萄长得份外的好,盛夏时节,一道葡萄长廊搭起的凉棚,碧绿、厚实,任阳光凶猛,在它侧着身子挤进来后,也会变得温柔,以致多年以后,一次次走在新疆的葡萄廊道下,会一次次想起童年时代,糖果厂的那道葡萄架。
七夕夜,白日里浓翠的葡萄架黑魆魆一片,葡萄架下,挤挤搡搡的脑瓜子装满了问号:今年的七夕节,能不能看到牛郎织女?他们提的灯笼是大的还是小的,红的还是黄的?能不能听到仙乐飘飘、声声细语?葡萄架下,蟋蟀们又开始了悠闲的弹唱,一颗颗等待的小心脏,兴奋与忐忑交织,激动与急迫缠绕,片刻不得安宁。
一次次日升月落,葡萄架下的七夕节早已随风远去,那两颗星辰,——牵牛与织女,也从银河走了下来,闪烁于心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
鹊桥乃爱情之桥,不过最初,牛郎织女的爱情并非七夕轴心,所以,七夕节也与爱情无关。
七夕始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成为节日,则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与上元节观灯赏月、吃元宵,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一样,七夕节也有自己的习俗,那就是,女儿们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心灵手巧。这一天,女孩子乞巧、展示刺绣、针线和织衣的手艺绝活,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但多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因此也叫乞巧节。
乞巧的节日后来被称作情人节,难道是因为物质泛滥而爱情稀缺?这一天,去“鹊桥”相会的路上,还有多少人,并非径直奔房车而去?“银汉迢迢暗度”,对爱情的忠贞与坚持,是否也已退隐江湖?
牛郎织女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那又怎样?我依然相信,正是牛郎织女金坚玉洁的爱情,让一个原本不大容易记得住的寻常日子,变得温馨,变得意重情深。
织女和牛郎,前者贵为王母娘娘的孙女,后者只是一个农夫,除了一头老牛外,一无所有,彼此的身份、地位、财富之距,当是赤道与北极。因此王母才会大怒,才会用金簪子划出一条天河以阻隔二人。但她和他,照样不管不顾地相爱,坚贞不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爱情,何惧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又岂是“管他地久天长,只要曾经拥有”之类的快餐爱情可比?牛郎织女的故事,正是这个快餐时代里的一杯清茶,热气缭绕,清香阵阵。
真爱难觅,所幸,那些古老而美丽的爱情故事不会凋零。
七夕之夜,若愿意,就去葡萄架下坐坐吧,安安静静地。或许,不用抬起头来,也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提着灯笼,相偎着走过天街;不用支起耳朵,也可以听见,被夜风送过来的深情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