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2414期 >2020-08-05编印

龙形镇水口社区
引“产业活水” 浇“幸福之花”
刊发日期:2020-08-0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龙多山下,成片柠檬枝繁叶茂。

龙多山下,成片柠檬枝繁叶茂。

杨仕位在果园里修剪枝叶、除草施肥。

杨仕位在果园里修剪枝叶、除草施肥。

谭继明和母亲在新房前合影。

谭继明和母亲在新房前合影。

任银超(中)深入群众家中,了解家庭收入情况。

任银超(中)深入群众家中,了解家庭收入情况。


  

全媒体记者 陈靖 徐旭
  清扫庭院村道保洁,撒网捕获虾蟹鲜鱼,柠檬果苗修枝培土,翻耕田土实施整治……8月3日,记者来到龙形镇水口社区采访,辗转山坡、水田、农房、农企,每位村民都在埋头辛勤劳作、挥汗如雨,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在党的扶贫惠民政策照耀下,发生着积极而显著的变化。
  “我们社区作为全区50个贫困村之一,在区住房和城乡建委驻村第一书记任银超带领驻村工作队的悉心帮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组织战斗力增强了,社区道路庭院干净整洁了,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整村实现脱贫,居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干劲、更有奔头!”龙形镇水口社区老党员丁祥兴夸起任银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连连竖起大拇指。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 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越是到收官阶段,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水口社区驻村工作队员响应组织号召,将党组织关系从所在单位转到派驻村,服从社区支部领导,按期缴纳党费和履行党员义务,按时参加组织活动,成为党员群众信任的好干部。
  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说:“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深知,要担当起脱贫攻坚的使命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就必须更加崇尚学习,拓宽知识面,对重点方面不但要学懂弄通,更要指导实践。
  “农村就是一座知识的‘大宝藏’,只要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就一定能有更多收获,提升工作本领。”驻村工作队队员钟胜全介绍,来到乡村院坝,与乡亲们坐在同一根板凳上拉家常,主动接过“居民递过来的烟”,你才会明白,走进群众心里和“浮在工作表面”完全不一样。
  只要不下雨,丁祥兴饭后都会在社区里到处走一走。
  “现在这些干部真是好,和我们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丁祥兴说,他们学历高、眼界宽、办法多,又肯深入到群众中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问题,“哪个人的心都是肉做的,久了都会感动,都会感激。”
  社区党支部定期召开学习会、党员会,还搞书记上党课活动,他不管再忙都会参加。受到感染,邻里有了矛盾,项目需要落地,土地需要协调,丁祥兴都愿意“老将出马”,支持社区发展,支持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
  居民周春艳早年父亲病故,母亲离家出走,生活异常艰难。无依无靠的她,靠党的救助资助政策和大家的接济维持生活,后靠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终于有机会走出大山,实现不一样的人生。
  但在毕业后,她主动放弃多家企业的入职通知书,选择回到社区,为乡亲们服务,报答恩情。
  “这些动人的事迹,以前难以想象,离自己很遥远;但如今就真实出现在身边,让我们内心都受到了触动,得到了洗礼。”队员徐振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该如何报答党和国家的恩情,让他反复思考。
  社区将脱贫攻坚列为最重要工作,加大了学习和宣传动员力度。每个月由社区支部列出详细计划,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让其更严格规范、充满活力。除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脱贫攻坚专项政策等规定动作外,他们还根据会议内容的不同,灵活确定“三会一课”召开形式,把“三会一课”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老党员家中,搬到“党建工作微信群”里,引导党员主动融入,全员参与。
  特别是讲党课活动,书记、主任轮番上阵,结合本地实际和党员需求,把生硬、抽象、难以理解的政策知识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家乡语言讲给社区党员,最终达到党员听得懂,能理解、会运用的效果。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如今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引进了农业企业,土里种柠檬、种花椒、种果树,水田里种水稻、养虾养鱼,不但每年有租金收入,还可以就近务工,收入也有了保障。”居民唐德华是社区的贫困户,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三年前在社区干部的引导下,他将自家的4亩土地流转给了重庆盛庆柠檬公司,每年收取1600元的租金。除了每年土地流转金按时兑现外,他长期在基地务工,妻子在闲暇时候也来帮忙,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发展产业才是根本出路,贫困群众才能享受实实在在的利益。”任银超介绍,近年来,水口社区着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与龙形镇在外成功人士联系,宣传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政策,推介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很多有志之士都怀揣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念头,回到乡里再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特别是2019年上半年,整修拓宽后的省道S439潼南区龙形至合川界段改建工程竣工后,宽阔平坦的路面铺上了沥青,汽车行驶在上面非常平稳,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的优势突出。
  如盛庆农业公司、威名农业公司、原峰农业公司、巨牛农机、兵侠渔业等企业相继落户,主要从事柠檬、经果、稻鳅和优质水稻种养殖业,有的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项目投资,有的是看准时机新注册落户企业,都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你看,我们的土地都经过了整治,果树种植按照宜机化标准进行的栽植,排水沟渠、生产便道一应俱全,今年开始柠檬进入盛果期,品相都还不错,应该能卖个好价钱。”盛庆农业技术员杨仕位介绍,驻村工作队一直对我们企业比较关心,邀请区农业农村委的专家来指导生产,在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种植园里,规划建设了近10公里的产业便道,不管是客商来考察参观,还是工人采摘运输,都方便了不少。由于交通便利、生产规范,一部分柠檬已被经销商订购;再加上新建的冻库和初加工基地,稳定增收应该不成问题。
  水口社区党支部书记文桂林介绍,近年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社区近700余户农民流转了2200余亩土地,按照每亩200元到500元不等的租金算,每年仅此一项就能为老百姓增加100万元。

以村庄清洁为抓手 推动文明新风进农家

  解决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是当务之急,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打造整洁院落,倡导文明新风进万家,则是一项需要“细水长流”的重要工作。
  “老谭”是水口社区的建卡贫困户,曾因房屋被鉴定为D级危房,是较早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受益户。
  “老谭”名叫谭继明,今年已60岁有余。他告诉记者,他妻子患有精神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家中年逾九旬的老母亲和尚未成年的女儿,都需要他照顾。
  “以前,房子是砖木结构,因为年久失修,好多墙面都脱落了,房顶上的瓦片也松动了不少。要是赶上了夏天落暴雨,屋子里到处都漏雨,水桶、瓷盆、瓦缸都会找起来接雨,有时候都不够用。”老母亲李啟珍介绍,天上落大雨,屋里下小雨,这种状况持续了很多年。“碰上落上一整天的雨,家里走路就像‘划船’,不穿水靴都不得行。”
  2018年,镇上和社区里的干部来到谭继明家了解情况,向区住建委和扶贫办申请了项目,当年就开始了D级危房改造项目,次年就竣工入住。
  当天,记者来到老谭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堂屋墙上红彤彤的“脱贫攻坚明白卡”格外醒目。
  “社区的扶贫干部经常来家里了解情况,向我们宣传清洁卫生知识,叫我们改变陈规陋习,把渣渣草草的东西收捡到房后,将鸡鸭圈养起来不乱跑,我们也在照做,现在都习惯成自然了。”谭继明说,每到镇上的逢场天,他都会穿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去上街,“腰杆打得直直的,精神气质好了好多。”
  贫困户生活环境要改造提升,一般农户也需要“锦上添花”。
  唐俊明家就在社区口岔路处,两层小楼房干净整洁,院坝收拾得干干净净,过路的群众都会“多看几眼”。
  唐俊明在外面做厨师,儿子也子承父业,在餐馆里掌勺,家庭收入比较可观。
  “我老公就喜欢摆弄点花花草草。外面住处太窄,根本就放不下,他每次看到喜欢的,就买下来运回来,摆在院子里,看到开花结果,自己心情也会好不少。”唐俊明的爱人文小春指着房前左侧的假山,院坝右侧和围墙边的花草果树,满足的笑容常挂在脸上。
  “社区还每半年进行一次‘清洁文明户’评选,评上的还给发奖状,很光荣的。”望着贴在堂屋显眼处的“清洁文明户”牌匾,文小春又拿出毛巾擦了又擦。
  近年来,水口社区“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起,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运用宣传栏、户外广播、入户宣传等形式,通过持续开展“清洁文明户”“最美庭院”评比,广泛宣传清洁卫生、环境保护等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全社区参与率达到90%以上。
  “水口社区这几年变化非常大,不但是扶贫工作考核部门充分肯定,群众的满意率也很高,非常拥护和支持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龙形镇党委书记廖海峰介绍,近几年,镇里围绕2020年全面完成贫困村稳定脱贫目标,做细做实“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整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重点方面,从组织、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了水口社区大量支持,如今脱贫成效更加巩固,在多次中央、市和区里巡视巡察和专项考核中问题反馈都得到了如期销号,为我们高质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细之又细、慎之又慎,避免疲劳思想和厌战情绪,紧盯短板弱项,强化自查自纠,将贫困群众的感受评价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鼓足干劲、持续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