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总第2443期 >2020-09-15编印

乡村水车
刊发日期:2020-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刘 凤
  在我早年的记忆里,父辈们抽水灌田用的都是木匠做的水车。
  那时,农村比较落后,还没有通电,点灯照明用的都是煤油,除了手电筒之外,再找不出与电相关的用具,连磨面粉都是用的石磨。
  我们生产队有好大几片水田,沟下的水田常年有水,不需要抽。山腰的高塝田不住漏,不能关水越冬,从秋天起就干着,用来种小麦和油菜。待小春粮食收获后,才抽水犁田种稻谷。这时,闲置已久灰尘蒙面的水车就派上了用场。
  水车都是纯木料制作,用的是乡村最坚硬细腻的柏木。它的主要部件是滚轴、轮盘、水槽和水叶。水槽用于水叶通过,下方有一个供水叶转弯的小滾轴,槽中有一个横木板,上下安放着的反方向如链条的木制木片,就是水叶。水叶由一个圆木滚轴上的木齿轮盘支撑着。滚轴和大木齿轮盘两边,分别有两组呈不同方向的木墩,用于人们车水时脚踏,带动滚轴上的轮盘旋转。滚轴两端还竖立着两个木柱,木柱上方横着一根圆木杆,供车水人扶手之用,支撑身体的平衡。
  水车由四个人操作,双手撑在圆木横杆上,双脚踏在木轴上的木墩上,踩动错落有致的木墩。他们一脚把面前的木墩踩下去,另一个木墩又冒上来,另外一只脚就踏上去,把刚冒出的木墩又踩下去,从而带动木轴和木轴上的轮盘转动。轮盘周而复始的转动,带动水槽中的水叶如自行车链条般循环上下,把一片片水叶送入下方的水田内,将水刮到水槽里,再沿着水槽下部将水送入上面的干田内。
  父亲最喜欢车水,每年春耕车水时节,父亲都要缠住生产队长,揽下车水的活。每次用水车车水时,生产队长一般都是派二男二女混合操作一部水车。安水车时,男人力气大一些,一般抬水槽和轮盘。女人力气小,一个肩木轴和圆木杆,一个担脚架和水叶。男人抬一趟即可,女人一般要搬运两趟才能完成。水车部件搬完后,男人就在干田边,将田坎铲平并开一个缺口,放置好脚手架,安好滚轴和轮盘。安放好后,又抬着长长的水槽,一人将水槽的上端放到上面的干田上,将水槽在缺口子里安好压紧。另一人将下端抬到下面的水田里,用石块固定好。随后,两个男人合力将链条般的水叶绕在木齿轮盘上,安放在水槽中。这时,水车安装完毕,就可以车水了。
  春耕或车水抗旱时,每天上学时,我都会看见父亲和另一个男人在田边安放水车,每天放学路上,我也会看见父亲和另外三个社员爬在车轱辘上车水。他们车水时,四人手扶在水车上端的横木杆上,八只脚轮番踏在滚轴的木墩上,飞快的踩着,像在空中奔跑。滚动的轮盘牵动链条般的水叶,上端一片片水叶向下滑去,随着水槽尾部的转轴快速的插入水中,水叶在下端水田里击水“啪啪”有声,卷起一个个小小的漩涡。水槽上端流水“哗哗”,在田沟里冲起一团团泡沫。车水的人们根本不看脚下,就可以准确踏上一个个循环而来的木墩。他们拉着家常,有说有笑,轻松而愉快。
  后来,随着柴油机的出现,乡下使用水车的频率渐渐降低,在比较沉重的柴油机不够用或安装不便时,才偶尔使用。八十年代中期,乡村通了电,更方便快捷的小型电动机逐渐普及,笨拙的木制水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家乡的木制水车已消失殆尽,但它在乡村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可忽视,为乡民的生存做出过的贡献也不可抹杀。乡村水车车水时那断断续续的“吱吱”声,是乡村一首古老而动听的歌谣……
  至今,我老家阁楼上还保存着一架完好的水车,那是父亲用五十元钱从即将解体的大集体购得,是父亲最心爱之物。尽管父亲不再使用它,每年春季该抽水灌田的日子,他都要爬上阁楼,把水车上的灰尘擦得干干净净,反复的抚摸着,久久的观看着,细细的品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