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从春
少时家贫,生活艰难。每次吃饭,不多的菜被孩子们抢得精光,母亲只能就着剩下的汤水,吃几口白米饭。由于孩子们的哄抢,餐桌上总会落下一些细小的饭粒,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手捡起来,一粒不剩地吃掉。
母亲是挨过饿的。母亲说,饥馑的年代里,她曾经三天没吃过什么东西,饿得头晕眼花,心里慌。她躺在一把大竹椅子里,浑身发软,像是一根软绵绵的面条。后来外祖父从外面回来,带给她一张饼,方才救了她的命。
父亲小时候,也经常忍饥挨饿。他给人家放牛,饿了,挖野菜、捋榆钱儿、打槐花,凡是能吃的,都尝过。有时候,实在没有吃的,甚至还吃过树皮,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后来生活好了,我们吃饭时,偶尔剩下些饭菜,想要倒掉,他总是一把抢过来,大声骂道:“这么好的饭菜,进油进盐的,不要太造孽!”
是的,我的父母这一辈人,对于食物,是怀着非常的敬畏之心的。记得小时候,我缠着母亲给我讲故事,母亲说我不会讲,给你背诵一首古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很奇怪,这不是前几天老师教给我们的那首《悯农》吗?母亲是不识字的,她怎么会知道?母亲笑了,说这是珍惜粮食的诗,是农民的诗,她自然是知道的。
我的奶奶,已经年近九十,仍然耳聪目明,住在乡下老家。秋收时节,我回到乡下看望老人,却前前后后找不到她。后来,我在收割机隆隆的稻田里看见,她一个人提着口袋,跟在收割机后面捡稻穗,收获颇多,口袋里已经装得鼓鼓囊囊的。我问她,现在儿孙们养活着,你什么都不缺,干嘛要受这个累?她笑了,说我闲着也是闲着,收割机收不干净,丢了可惜呀。
阿城的小说《棋王》里,主人公王一生是个敬畏食物的典型。王一生爱吃,也会吃,特别是他吃过饭后,在饭碗里倒上开水,等到碗里的油漂浮在水面上,然后用麦秸吸食,这一幕,让人心酸,也让人感动。中学时代,读完这篇小说,十五岁的我毅然决定,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
参加工作后,出去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多。每次饭局,看到有人为了排场点上满桌大鱼大肉,其中有些菜永远只能是陪衬品而无人问津,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饭局结束,我要打包,同事阻止,说太丢人,我却毅然决然,说不能浪费。欣慰的是,如今国家厉行节约,餐饮铺张浪费之风渐止,“光盘行动”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古人早已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食物。人类的食物,是辛辛苦苦得来,更是大自然的一种恩赐。食物滋养生命,敬畏食物,就是尊重生命,就是感恩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