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政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文人墨客少不了望月怀远,吟诗作对。“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唐朝王建在他的《十五夜望月》中发清幽感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诗圣思的是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远,竟夕起相思”,仰望明月的张九龄,思念的是有情的人;苏学士虽也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无奈,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大胸襟,豁达收束。
清雅是清雅了,但中秋若全是文人墨客的诗和远方,岂不冷清了些?于是乎,月饼适时登场,“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世俗烟火气一下就有了,皎洁清辉里也就有了热闹的气氛。咱们中国的传统佳节,哪一节没有标志性的食物压阵?元宵有汤圆,端午有粽子,中秋嘛,天上有千里共一轮的圆月可远观,地上则有可吃到嘴里的美味的月饼。
古时月饼已经做得很考究了,在“吃”上,华夏之邦是很下功夫的,而且是吃出了文化的。苏学士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小饼的馅子是甜而酥软,大约像我们小时候吃的酥心糖。清人杨光辅的“月饼饱装桃肉陷,雪糕甜砌蔗糖霜”,这个是多多地用核桃仁,雪糕、甜、蔗糖霜,听起来就齿颊甜香了。《红楼梦》里,贾母中秋赏月,听那谱笛之人“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好笛音,便拿出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吃了再细细地吹一套来。老太太吃的是高档月饼,属宫廷内造。袁枚《随园食单》记载的刘方伯月饼,其制作方法如下: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炯异寻常。用料与曹雪芹的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差不多,想来是同款月饼。
中华神州,地大物博,月饼种类几多,京式、广式、苏式、滇式、潮式等等。水果、蛋黄、云腿、豆沙馅、莲蓉馅……有一款网红大闸蟹鲜肉月饼的馅,是把醋做成爆珠,铺在蟹肉里头,咬破珠子,香醋和蟹肉融合,一枚小小的月饼里,藏着大闸蟹蘸香醋的滋味。而酥皮月饼的饼皮用油酥过,一咬要酥得掉渣的;冰皮月饼则外皮软糯,需冷藏保鲜。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食品自然不及现在丰富,吃的就是五仁月饼和一种又圆又薄、粘了些芝麻粒儿的无馅月饼,吃起来又香又脆。那时候,潼南人民所需要的甜品,都由我妈妈所在的国营糖果厂生产。月饼没有精美的包装盒,一律散装,一层油纸包了就是,不过,着实好吃,烘烤得是黄灿灿、油浸浸,五仁馅的,花生、核桃、瓜子、杏仁、芝麻,拌上猪油和麦芽糖,咬一口,松松软软,粉粉面面,端的是满口香甜啊!
中秋节那天,平时很少闲下来的妈妈会早早把家务忙完,晚上我们吃月饼,看月亮,听妈妈讲那月亮的故事,嫦娥奔月啦,捣药的玉兔啦,还有后羿。那一晚的月亮真的又大又圆,特别的清朗,好像真看得见吴刚拿着斧子在砍那棵永远砍不倒的桂花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爸爸几乎没有跟大家一起过中秋,他在部队,回一趟家是看年看月的事。见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在家一起闹热,心里想,我爸爸今天会不会和我们一样吃月饼呢?是和很多解放军叔叔一起吃吗?就像他们吃饺子的时候,面盆子装了,军歌嘹亮之后,大家整整齐齐地坐在那里,统一吃起来。
有一年中秋,爸爸随部队的运输队伍拉援藏物资进藏,没蔬菜吃,煮啥都要用高压锅,饭还是夹生的,高原反应流鼻血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危险的是,遇到极端气候,路上不时有山体滑坡发生。多年以后听爸爸说,就在他的车刚刚开过去时,一块大石头就轰地滚了下来。听得我的心砰砰乱跳。仰望十五的圆月亮,妈妈祈愿的是,爸爸和他的战友们平平安安,一家人团团圆圆。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爸爸吃的是青稞饼吗?望见的月亮会更大更亮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一般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