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学生生活。
细心辅导学生。
全媒体记者 关羽 夏培植
刘卫红,51岁,柏梓初级中学教师。31年来,她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是学校的教学能手、课改先锋。患有严重眼疾的她,用仅能看到的微弱的光,辛勤耕耘,播撒希望,先后荣获区“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等称号。
不忘初心 守望梦想
1989年的夏天,师范学校毕业的刘卫红背上行囊,怀揣着建设家乡、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梦想,义无返顾的回到了乡下老家,在生命的扉页上刻下了“教师”这个名字。
刚到学校那几年,由于各种原因,转学辍学的孩子很多,让年轻的刘卫红倍受打击。同事们都劝她大可不必如此,将来换个工作环境就好了。刘卫红却愈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必须留在这里,用自己对家乡、对教育的爱去温暖每个孩子,把孩子们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梦想。
这些年,刘卫红通过自考获得了本科文凭,用业余时间学会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当看到孩子们的瞳孔放出喜悦、脸庞洋溢快乐时,她便有了无穷的动力。2011-2013年间,她参与了校本教材《塑造高贵的灵魂》的编写,做了大量的修订、排版、成果申报等工作并获得了市级三等奖。长期伏案的劳累,让她患上了的严重颈椎病,手一搭上鼠标,肩颈就刺骨的痛。就在这时,她的双眼又被确诊为玻璃体萎缩加后脱离,左眼严重到三个“+”。每当感冒或没休息好时,眼睛常会有撕裂般的疼痛,刘卫红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
流年有声,岁月无痕。刘卫红的“教育梦”在经过31年的沉淀,变得更加深沉而厚重、真实而纯粹。31年里,刘卫红从教学新手历练成为教学骨干、高级教师,成为潼南区2020年“十佳教师”。但无论得到什么样的荣誉或赞扬,刘老师始终觉得,虽然自己的年龄在变,能力在变,心态在变,唯独不变的,还是对最初怀抱的教育梦想的执着。
用心教学 用爱育人
“我不喜欢死板地教书,更倾向于灵活地传授知识,寓教于乐。我也没有多高深的教学方法,唯有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去关注、教导他们。比如上课,我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主地去理解知识,增加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再加以引导。”刘卫红说。
初三学生陈艺说:“刘老师上课亲切幽默、很吸引人!世界史很难但我非常感兴趣,课后我都想再深入了解下去!”
“用心教学,用爱育人。”这是刘卫红执教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对待后进生,不以过多的指责增加他们的思想压力,而是利用课外的时间分别重点辅导、耐心帮助,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让后进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严格要求,让他们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
平时孩子们有啥问题也乐意向她咨询,在和留守孩子长期接触与交往中,她了解孩子们的优缺点,有了“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为了帮助孤僻、缺爱的孩子们找回自信,她与孩子们建立起一种信任、平等互助的关系,在她的引领下,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都亲切的叫她“老刘”,她说她喜欢这样的称呼。
老刘就像孩子们的妈妈一样,充满了关心和慈爱。有个叫震林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爷爷每周只给他30元生活费。母爱泛滥的刘卫红决定每周给他补贴30元,遇到买学习资料就多补贴点。有空就多煮饭菜,让他到家里来吃。懂事的孩子居然节约出钱来,给老刘买了眼药水,他哪里知道,刘老师那眼病目前是无药可医的,无形中爱在师生之间点燃。
“爱心是最好的养料,它能浇灌出最美的花朵。有爱就有希望,让迷路的孩子能找到回家的路。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及家庭,为孩子们付出,我甘之如饴。”刘卫红说,以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一如既往,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