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⑤
全媒体记者关羽张峻豪
①教师们讨论学习《规则》内容。
②小学教师通过家访宣传讲解《规则》内容。
③老师与同学们互动问答,加深对《规则》理解。
④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⑤全新的琼江小学校舍。
从今年3月开始,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正式实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意味着“把戒尺还给老师”。
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此前有因惩戒违规学生,教师和学校被投诉的案例,所以让不少老师对犯错学生不敢管、懒得管。如今新规出台,能否成为老师们教育学生的好帮手呢?
解读 《规则》重点说了啥
《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惩戒措施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
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惩戒措施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
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但是,《规则》并不只是给老师权力,同时也划出了7条红线,明确禁止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不得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不得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等。
家长 支持但也有疑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规则》的施行,一些家长都已有所耳闻,但对具体内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如此,绝大多数家长对于《规则》也是持支持态度的。
市民梁先生的儿子目前正在上小学四年级,在他的眼中,儿子就是一个淘气包捣蛋鬼,需要老师多加管教。“我们小时候,爸妈把我们领到老师跟前都会说‘不听话你就随便打’。”梁先生说,他现在也想对老师说同样的话。因此,《规则》施行后,他希望老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施教。
与此同时,对《规则》已经有较深了解的家长则表示,适当惩戒对孩子好处很大,老师对于“度”的拿捏,也是惩戒教育的关键。
琼江小学一年级学生龙玥的家长唐女士认为,很短的罚站,因不会背课文让学生多抄几遍课文之类的,不能算是体罚或变相体罚。适当的惩戒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孩子的学习,为孩子的发展。学校的惩戒可以和家长沟通,实施家校联盟。对孩子实施惩戒能更快地改正孩子的错误,让他们知道犯错误是要受到惩戒,能够意识到哪些事不能做,以免以后受到更大的惩罚。
学生陈淼家长说到,经过老师的宣讲,我对教育惩戒的规则有了大致的了解。一边让老师教书育人,一边要求老师对犯错学生不打不骂不罚,全靠爱的教育,确实不现实,适当惩戒很有必要。我觉得适当的惩戒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引导孩子,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对此,还有家长认为,教师惩戒力度和处置方式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引发家校矛盾,还可能对教师和学生造成伤害。这些都需要在施行过程中,对相关规则不断细化和完善。
老师 手里有尺 心中有爱
“惩戒只是方式,育人才是目的。”潼南中学校校长米强荣表示,新规较好的定义了什么是教育惩戒,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学校,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措施;二是哪些不当教育行为被明确禁止。某种意义上破解了教师不好管、不敢管的困境。但是把“戒尺”还给教师后,如何把握尺度、温度和限度,是值得思考的。
琼江小学教师刘环宇说,规则的实施让教育惩戒有章可依,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来说都是好事,是对各个主体的多向约束和保护,只要各方都在规则下行事,让教育有惩戒,让戒尺“有尺度”,就有望逐步摆脱现在的尴尬处境。让教师敢于惩戒犯错学生,让学生行有所畏,进而有效改掉学生的坏毛病,帮助孩子顺利成长,推动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惩戒具有其合理性,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加强对其理性认识和正确运用。教师任兵通过实例总结道,“在我看来,惩戒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引起学生思与行的警觉,促其进行自我教育,有一次班上有个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被发现后主动打扫班级清洁柜,后来他再也没有类似的问题发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惩戒对他来说真正做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鞭策,让我觉得这样的惩戒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手里有尺,眼里有光,心里有爱。教育少不了爱,也少不得惩戒。”教师凌雨婷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只要发自内心爱着学生,手里的戒尺在使用的时候,自然会有合适的尺度,老师的眼里也自然会有光芒,温暖每一个靠近的学生。
学校 从此不再“怕”了
“支持教师能更好的育人,同时明确禁止不当教育行为。”区教委基教科科长张成友很赞成师生行为都有《规则》,各中小学校长对此也很是欢迎。
潼南一中初中部的初二年级班主任老师们几天前刚进行了一次关于《规则》的系统讨论学习,3月1日规则实施以来,该校通过级会、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家长群和教育等各平台,向家长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把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同步进行,让老师从不敢管、懒得管,到应当管、适度管,从而让学生行为习惯更加规范,心里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
该校政教处副主任李奉霞说,《规则》的施行确实给了老师的日常教学以很大的底气,对学校和老师来讲都是一剂强心剂,这是递到学校教师手中的如意棒,也是教师的紧箍咒,学校应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严格执行教育惩戒程序。同时,对于教育惩戒的内涵和边界,老师需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得当。
在李奉霞的记忆中,老师不敢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的教训是令人痛心的。有一个叫王迪(化名)的男孩子,生性比较调皮,起初在学校犯了错误后,老师作了批评教育,同时提醒家长注意。然而孩子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老师一和他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他回到家对孩子就是一顿打。随着阿迪渐渐长大,渐渐“学会”了父亲处事方式,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动手打人解决不了的。然而面对阿迪的各种违规行为,老师除了批评教育别无他法。“有了《规则》就不一样了。”李奉霞说。
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她亲眼目睹的一件事:当初她的一位优秀同事,因为在走廊训诫一名经常旷课,且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该老师讲到激动处肢体动作大了些,手里的三角尺不小心划到了学生的耳朵,尽管并不严重,但是还是被学生家长投诉,最后被通报批评。
潼南实验中学的李璐老师说,最近这十多年来,赏识教育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很多家长也将此奉为箴言,只要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就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要求老师要“懂得夸奖”。李老师认为,这显然是矫枉过正了,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鼓励和惩戒其实同样重要,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难,从而超越自己、全面成长。
老师们感觉,管理部门很害怕投诉,似乎形成了一种“谁投诉谁有理”的氛围,教师惩戒学生,只要有家长投诉,马上来问责学校,问责老师,这极大伤害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渐渐地,“识时务的老师多了”,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不理就是。熊孩子看似一时爽,但他失去的不仅是矫正错误、规范行为的机会,更有可能是美好的未来。
如今,《规则》的出台,令学校和老师有了底气,“以后再发生类似情况,至少老师可以大声地说,我是依据《规则》办事!”几位校长的说法不约而同。
学生 归根结底都是为我们好
潼南一中高一学生夏小评认为教育惩戒是应该实行的,“在以前,经常出现老师不敢管的情况,而现在,教育惩戒规则的实施,老师就可以更好的管理学生,毕竟,老师的严厉对我们也是出于爱,也让学生更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该做,我相信在老师和学校的严加管教下,学生也会更加自律自觉地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是有相当大的帮助”。
经过班会统一学习过惩戒规则之后,潼南一中初中部学生李雅诗对记者说,“我感觉里面的规则都是比较适当的,如果我们犯错了,他会给我们一些校内公益服务,让我们来改正,从中慢慢地吸收经验,慢慢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这对于老师和我们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
“因为在社会上就要遵守法律,在校园里就要遵守校规校纪,如果触犯到了校规校纪,就要受到学校相应的惩罚,老师对于我们严格要求,也是对我们爱的教育,因为毕竟严师出高徒嘛!”学生魏鸿宇以社会规则作类比来理解惩戒规则,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规则实施的目的。
通过几天时间对惩戒规则的学习和熟悉,同学们都对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惩戒规则并不意味着就是要被挨揍,它也是有层次的,由轻再到重,比如说上课的时候有插嘴和扰乱纪律的同学,老师可以提出批评或者是书面的检讨、口头的检讨等,当犯错较为严重的时候,比如损害公物、辱骂同学、老师,这样就可以采取比较严厉的措施,其实无论哪种惩戒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我们好。”
据了解,开学后,我区各中小学借助学校班级微信群、QQ群等线上网络平台或通过家访的方式带动家长学习理解惩戒规则内容,将“爱与责任”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校内则会结合教育实践,通过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师生共同深入理解、吸收规则内容,促使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与提升。
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各级各类学校正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要做到“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防止滥用惩戒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在教育教学时,既要遵循法律法规原则,又要做到客观公正、合法合规对学生实施惩戒教育。同时,在开展教育时,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重视家校协作,让教育惩戒真正变得有尺度,有力度,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