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综合总第2568期 >2021-03-18编印

“家门口就能踢足球,真好!”
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9处社区足球场
刊发日期:2021-03-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足球爱好者在蔬菜公园足球场踢足球。

足球爱好者在蔬菜公园足球场踢足球。

足球爱好者在滨江公园足球场踢足球。

足球爱好者在滨江公园足球场踢足球。


  

全媒体记者 徐旭
  “以前想约朋友们踢球都得跑很远,提前一个多礼拜预约。现在出门不远就有足球场,每天都可以下楼活动,家门口就能踢足球,真好!”近日,居住在梓潼街道接龙社区的陈先生,对建在涪江大桥下面的社区足球场竖起了大拇指。
  区文化旅游委(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足球场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理念,利用涪江大桥桥下空间,建在桥墩下,白天踢球还晒不着太阳,为青少年及足球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足球场灯光和噪音扰民的问题。
  城市土地,寸土寸金,选址是建设社区足球场地的首要难题。2019年以来,我区以实现居民“家门口能踢球”为目标,克服选址难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废旧利用”原则,以方便群众为中心,覆盖步行15分钟以内社区居民为宜,紧密结合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地整治等专项工作,充分利用废弃土地、闲置空地、社区边角地、公共绿地等各种资源,以三人制、五人制足球场规模为主、建设社区足球场。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9处社区足球场。
  “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到社区足球场地为非永久性建筑,为充分挖掘有潜力的小块场地,缩短建设周期,建设程序适当简化,建设方式因地制宜。”该负责人介绍,发展大众足球运动,没必要所有场地强行建设十一人制的标准化足球场,我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三人制、五人制足球场规模为主,积极与市民沟通,听取市民意愿与建议,将民意充分融入规划布局,建设群众身边的足球场地,推动场地建设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贺强与一些爱好踢球的朋友组织了一支足球队,他经常与其他民间足球队“约战”,每次“约战”最头疼的就是找场地,他说:“以前基本都是与学校联系,使用场地不方便,新建的社区足球场可真是太棒了,踢球有地方,我们也有了自己的‘主场’。”
  看到福山公园建起了漂亮的社区足球场,贺强高兴地讲起自己小时候踢球的境况:“那时候没有教练,找不到场地,几个淘孩子在楼下摆两块砖头当球门,就在水泥地上踢起来了。”现在,贺强开始对潼南足球的复兴充满希望,他说:“潼南一下子就建了这么多的社区足球场,让我们业余爱好者和社区的孩子都有了练球的固定场所,有了‘足球土壤’,你说足球能不发展吗?”
  足球爱好者张渝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区足球场的建立,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参与足球运动,让全民健康更好的发展,我觉得对我们群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据悉,在足球场选址方面,各参建单位会同街道全面摸底、实地查看、反复论证,听取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意见,针对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科学规划建设场地和建设形式,设计了三人制、五人制、七人制场地,采用人工草皮、塑胶等多种场地形式建设。同时,各社区足球场,人性化的设置了座椅等设施,并在每个足球场都安装了公示牌,留有管理单位、开放时间、预约电话等具体信息,使社区的足球爱好者们能够更方便的开展足球运动,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区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形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方位机制。同时,依托新建的社区足球场地,策划社区足球比赛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就近就便参与足球活动,进一步传播体育文化、振奋城市精神,推动形成全民运动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