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总第2568期 >2021-03-18编印

他,清正仁厚:
土地被占 谦恭忍让
刊发日期:2021-03-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张鹏翮细细阅读来自四川的家书

张鹏翮细细阅读来自四川的家书

张鹏翮家人的祖产被楚人侵占

张鹏翮家人的祖产被楚人侵占

张鹏翮给远在遂宁的家人写信

张鹏翮给远在遂宁的家人写信

张鹏翮时常管教自己的家人

张鹏翮时常管教自己的家人

得知祖产收回的张鹏翮激动地掩面而泣

得知祖产收回的张鹏翮激动地掩面而泣

张鹏翮十分注重家风家教

张鹏翮十分注重家风家教


  

  “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几千年来,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清代贤相张鹏翮便是其中之一。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代著名清官、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史称“清官”“贤相”。祖居四川遂宁蓬溪黑柏沟,生于四川广安邻水石老寨,归葬重庆潼南庆元山,享年76岁。他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历任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浙江巡抚、江南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河道总督等职,最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吏部尚书。他品行高洁、政绩卓著,在清代268年间,是川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因其“廉能”兼备,被康熙、雍正两代帝王赞誉为“天下廉吏”“一代完人”!
  张鹏翮一生体现出来的公忠体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担当奉献,与时代精神是一致的。为此,我们深入挖掘了一批典型故事,以传承和弘扬这些体现在张鹏翮身上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
  今日,本报刊登张鹏翮系列故事之十三《土地被占 谦恭忍让》,一起来看看吧。



  康熙四十八年(1709)四月的一天,时任户部尚书的张鹏翮正在书房全神贯注地看书,突然管家敲门而入,递上来一封信件:“老爷,家书寄到了。”他放下手中的书卷,拆开信件,细细阅读。看罢,他缓缓地站起来,满脸愁绪地走到窗前,望着暮色自天边一点一点包围过来,长叹了一口气。
  原来,经过张家几代人的辛勤积攒才在老家四川遂宁黑柏沟购置的一点田土,被“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占了去。土地是庄稼人的命,家人焦灼愤懑,伤心难过,却又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只得将情绪一股脑儿倾注在家书之中,向远在京城为官的张鹏翮写信求助。
  张鹏翮素来为官清廉,做人正派,即使入仕近四十年,家中依然清贫,因此对仅有的田土资产被无端占去,心里也非常不好受。尽管如此,张鹏翮并未以朝廷重臣身份,给当地父母官捎去一封手札打声招呼,也没有滥用手中权力安排下属干预此事,而是非常认真地给家人写了一封回信。在四月二十八日写就的这封家书中,张鹏翮劝慰家人道:“闻黑柏沟世产,被楚人侵占。十里周围之田地,虽难以尽复……然安分守贫以享升平之福,可也。”
  一笺纸,一管笔,一盏灯……四月天的那个夜晚,见证了“一代廉相”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他对家人“安贫乐道、谦恭忍让、知止心静”的殷殷嘱托、切切期望。
  后来,当张鹏翮得知侵占的祖产被“清还”的消息,竟然激动得落下泪来,写下《黑柏沟祖茔被楚民侵占蒙制军清还读罢檄语感而泣下》诗一首:
  故园西望恨长吞,月近顽云势易昏。
  旋马久悲无夏屋,圭田何处问荒原?
  幸归百世岗峦地,得妥当年泉壤魂。
  日暮秋风生万壑,几回衫袖掩啼痕!
  从“故园西望恨长吞”“几回衫袖掩啼痕”等诗句中,看得出张鹏翮在祖产被占后的焦虑和无奈,以及祖产收回后的庆幸和感激,到最后竟然激动难抑地落下泪来,我们能从中读出这是一名位极人臣的一品高官的心路历程吗?——张鹏翮完全将自己置身为一介普通百姓。
  其实,张鹏翮的一系列家书、诗歌,充分展现了其家族优良的家风家教。他十分重视对家族后代的教育,督促长子张懋诚主持修订《张氏族谱》,并亲撰谱序,编纂《家规辑要》来规范、约束家人及后世子孙。他教育子孙后代,治家“务须屏除恶习,力于勤俭”;修身要“存孝悌之心,行仁义之事,出为忠臣,处为端人”;为官“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要“律己公廉、执事勤恪”。他还仿“周公得禾、孔子受鲤”之意,以“懋勤顾问,知遇崇隆;清正仁厚,进德立功”十六字为行辈字派,命名子孙。这既是一种期望,又是一种家族的烙印,将清廉家风注入张氏子孙的血脉,代代传承。数百年来,张氏家族一直遵循家规家训,家风井然,家族繁衍兴旺,也为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