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总第2577期 >2021-03-30编印

他,再治黄淮:
殚精竭力 鞠躬尽瘁
刊发日期:2021-03-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张鹏翮亲自查勘河道情况

张鹏翮亲自查勘河道情况

张鹏翮召集河工官员商讨治河对策

张鹏翮召集河工官员商讨治河对策

张鹏翮安排属下按照方案治理河道

张鹏翮安排属下按照方案治理河道

张鹏翮向朝廷备陈“引沁入运”利害

张鹏翮向朝廷备陈“引沁入运”利害

张鹏翮受同僚排挤诬告

张鹏翮受同僚排挤诬告


  

康熙皇帝赐“澹泊宁静”匾给张鹏翮

  “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几千年来,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清代贤相张鹏翮便是其中之一。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代著名清官、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史称“清官”“贤相”。祖居四川遂宁蓬溪黑柏沟,生于四川广安邻水石老寨,归葬重庆潼南庆元山,享年76岁。他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历任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浙江巡抚、江南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河道总督等职,最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吏部尚书。他品行高洁、政绩卓著,在清代268年间,是川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因其“廉能”兼备,被康熙、雍正两代帝王赞誉为“天下廉吏”“一代完人”!
  张鹏翮一生体现出来的公忠体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担当奉献,与时代精神是一致的。为此,我们深入挖掘了一批典型故事,以传承和弘扬这些体现在张鹏翮身上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
  今日,本报刊登张鹏翮系列故事之十四《殚精竭力鞠躬尽瘁》,一起来看看吧。

  康熙六十年(1721)春夏,山东汶水旱涸,运河河道梗塞,以致漕运不通。山东运河即会通河,水源来自汶、泗二水和周边湖泊。由于河道年久失修,汶河淤泥深厚,泥沙堆积,“水不盈尺”;另外彭口积沙严重,阻碍泗水入湖;加上周边泉眼堵塞,蜀山、马踏、南旺等湖贮水较少,且湖堤残破,湖地也被百姓侵种。此外,兖州太行堤破败不堪,处处坍塌,致沿堤诸州县低洼之地,皆积水为患。
  治水乃民生大事,历代皇帝都不敢马虎。康熙皇帝“视诸臣治河无出其右者”,故特命曾任河道总督、时为吏部尚书的张鹏翮前往山东等地查勘处理。这是张鹏翮为官五十年来的第二次治理河道。
  接到诏令后,已过古稀之年的张鹏翮随即奔赴山东,从临清出发,沿着运河南下,经韩庄闸直至江南邳州。一路上,他沿途勘察,阅视河湖、堤岸、闸坝等情形,将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在册。随后立即召集河工官员共商对策,最后科学制定出四条治河措施:其一,疏浚汶河、坎河与鸡爪等泉源;其二,将戴村坝补修坚实;其三,补筑湖堤并重申严禁民间截水灌田、侵种湖地等多项律令;其四,在彭口南岸修建一座挑水坝,截去北岸沙石,并将一路淤沙挑净,使彭口之水挟沙畅流,直入微山湖内,以资蓄泄,利济漕运。
  四措并举之下,运河通畅,漕船无阻,诸州县的积水也逐渐消除。按常理,张鹏翮以73岁高龄治河,取得如此成就,应该可以歇口气了。谁知,同年八月,黄、沁二河并发大水,致使黄河在山东武陟县的马营口、詹家店、魏家口等地以及运河堤多处决口,漕船阻滞。此时,正在江南审案的张鹏翮,接到康熙皇帝的连续传召,令他“于所审事毕”,立即会同漕运总督施世纶至张秋等处,“详行查勘料理,使漕船往返,不致迟误”。接旨后,张鹏翮火速前往山东,命人堵筑曹家堤决口,同时开浚临清闸月河,分其水势,保证漕运。随后,他自张秋溯流而上,直至武陟。
  当时,众人一致认为,应当引沁水入运河,缓解黄、沁水患。年逾七旬的张鹏翮来到武陟马营,带人仔细勘察缺口,调研河道走势,最后力排众议,得出“武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沁水从高处流下必将祸害无穷”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治河设想。随后,他上疏朝廷,条分缕析,备陈“引沁入运”利害,得到康熙皇帝首肯并付诸实施。很快,黄河、沁水的决口得以堵塞,山东运河畅通无阻。
  治河工程耗费巨大,可调遣使用的银两以百万计。当时,有官员奏陈告张鹏翮虚报钱粮13万两,建议由刑部治罪。康熙皇帝不以为然,主动为张鹏翮正名:“治河的钱粮本就没有定数,一年要是水患大就用得多,水患小就用得少。如果说张鹏翮少有所取,倒是难得说清楚。现在要说他拿了13万两银子,绝不可能。”
  张鹏翮“平生居官,清俭方整,有器局,于河工最著声绩”,被人誉为有清一代、康熙朝治河最有成效之人。康熙皇帝多次赐诗赠匾,加官晋级予以嘉奖,并称赞道:“张鹏翮在河数载,殚心宣力,不辞艰瘁,又清洁自持,朕心深为嘉悦。”雍正即皇帝位后,更是高度评价其治河能力:“以位,则卿不当差;以龄,则卿亦不当差;然遍顾诸臣,无出卿右者。”并在张鹏翮75岁高龄时仍然将其派往山东治河,还授予其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赐御书“嘉谟伟量”匾额。
  张鹏翮一生克己勤勉,十载悉心于河务,三次临危受命于治河,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治河经历,最终编纂了《治河全书》二十四卷。该书是研究清代初期治河工程的重要历史资料,对现在治理黄淮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中国水利史》高度评价:“这不仅于国计民生贡献巨大,而且就其科学水平,也居当时世界水利工程最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