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公益讲座。
全媒体记者 马艾
核心提示:
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对提升居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区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和示范区创建工作,2020年,全区接受社区教育的各类社区人员达到205407人,群众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达88.79%、认同率达82.97%、满意率达79.91%以上。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力助推了各类创建、评优评先工作,全区学习氛围基本形成,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大大增强,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性、扶贫济困、参加公益活动等公民素养极大提高。
“老乡们,柚子树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它甜橙和红桔不同,树势强盛,树体高大,而且果大,其结果母枝大部分或全部都在树冠内部。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的这些特性,才能更好的掌握修剪技术。”在宝龙镇柚子种植基地,农技专家以田间为课堂,一边拿着工具做示范,一边进行现场解答,学员们则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积极与专家探讨解决方案。这是宝龙镇社区教育学校组织农技专家为种植户现场上课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我区各镇街、各村社已然成为一种常态。2020年,全区各社区学校共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9212人次,这些成果的取得都要归功于我区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的社区教育。
整合资源 夯实教育基础
我区自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教育阵地,设立了潼南区社区教育学院,街镇社区学校22所,依托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村(居)民学习中心建立社区学习中心304个,成功构建起区、镇街、村三级覆盖各类人群、方式灵活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全区还建有老年大学1所,镇街老年学校22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文化馆1个,科技馆1个,各类图书馆(室)196个。同时,为鼓励大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区还利用免费为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内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杨闇公烈士陈列馆、杨尚昆主席旧居陈列馆、老年活动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图书室等,努力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有了阵地就要有队伍。“我们主要从区老年大学、区职教中心和各中小学教师中选聘一部分热爱社区教育、适应社区教育要求的教师来担任。”区教委职成民教科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几年的示范区创建,我区成功建立起专(兼)职社区教育500余人的教师队伍。同时,成立了35人的专职管理队伍和7000余人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社区教育服务。
创新活动 做靓教育品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社区教育的课程研发工作,根据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开设教育课程。”社区学院院长李红锦告诉记者。比如,太安社区学校依托学校和瓦漩沱太安鱼培训基地开展太安鱼烹饪培训,卧佛社区学校开展的竹编培训,塘坝社区学校开设“塘坝小龙虾”特色课程,宝龙社区学校开设“宝龙柚子”特色课程,古溪社区学校开发“古溪佛手”栽培技术教材等,已形成具有社区教育特色的课程品牌。
针对当前一些中小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基本生存能力较弱、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的突出问题。“社区学院从2018年开始试点,以游泳、灭火(逃生)、防卫、急救(心肺复苏)、劳动等五项技能为重点,每年暑假期间,面向全区少年儿童开展基本生存能力培训。截止目前,培训已超过1万人,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李红锦说,该课程体系被中国教育学会列入了2020年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市委深改办把生存能力培育作为改革亮点印发专报上报中央深改委,下发各区县作为亮点经验推广。
“目前,我们正依托社区教育学院,进一步探索教育品牌,积极与区文旅委、故管处等多部门合作,计划开展红色教育一日游、廉政文化一日游等游学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区教委副主任杨权武表示。
除了青少年,社区教育同样把焦点关注到老年人群体,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开设了朗诵、电脑、舞蹈、旗袍秀、韵律体操、形体礼仪、二胡、葫芦丝、拳剑、柔力球、保健、摄影、音乐、电子琴、书法、绘画等16个专业,共18个教学班,常年学员达3600名,2020年主学和兼学累计达上万人。
学用结合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社区学校充分结合辖区实际,从生活小常识、法律法规、科普应用到文化、非遗,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桂林东风社区学校负责人介绍,社区学校主动适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下岗失业、转岗、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近两年,全区各级社区学校共开办母婴护理、保育员、电工、焊工、车工、保洁员、美容师、农作物植保员、美发师等30余类课程。2020年,共开展大型早教活动15次,青少年大型教育活动50多场,国防教育公益课46次,卫生保健教育400多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000多人次,极大的帮助解决了居民就业和社会稳定等问题。
通过社区教育市级示范区创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大大增强,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性、扶贫济困、参加公益活动等公民素养较大提高。社区风气根本好转,在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全区人民积极配合、共同参与,为创建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优势,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推动社区教育普及、特色发展。计划用2年时间,把生存能力培育做成国家级品牌,用3年时间,把“潼南读书月”(每年的4月)打造成市级品牌。”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我区真正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 我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