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马艾
开启新征程,擎画乡村振兴新图景,潼南区塘坝镇“枳海桑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照进现实。4月15日,2021重庆·潼南第二届生态小龙虾节暨第七届桑葚采摘节在乡村田园间精彩呈现,到六养潼南、游枳海桑田、品生态龙虾,塘坝镇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
产业发展 乡村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塘坝镇围绕全区规划制定的柠檬、蔬菜、粮油、小龙虾、花椒“五朵金花”,因地制宜布局农业产业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要组团、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塘坝镇大力发展生态小龙虾产业,积极探索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小龙虾产业“一节会一中心六基地”发展格局,“一节会”即生态小龙虾节,“一中心”即以小龙虾为主的特色水产集散交易中心,“六基地”即六大生态养殖基地。
“截至目前,我镇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到9500亩。成功举办了2020重庆·潼南首届生态小龙虾节,获评全市小龙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叫响了‘西南第一、全国第三’的名片。”塘坝镇党委书记谢子清介绍说,“除了在养植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我们还着力在构建小龙虾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上下功夫。”
记者在位于塘坝镇金山村九组的小龙虾标准化养殖基地看到,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对新捕捞的小龙虾进行分类。“我们约300余亩的基地紧邻塘坝河,依托良好的水域资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小龙虾和生态米的特色种养殖,形成了稻虾共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该基地负责人介绍到,基地内水源、水质保护较好,农户养殖的农田使用农家肥料,不会对虾和环境造成污染。
高质量的小龙虾当然也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去年,首届小龙虾节的成功举办,让塘坝镇养殖户们兴奋不已,不少游客到小龙虾基地体验钓虾、捞虾、吃虾乐趣,到周边的桑葚基地参加采摘活动,带动了当地民宿和餐饮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只小龙虾、万千人打卡”的轰动效应。
该镇在发展小龙虾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更多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已建成全球品种最齐全的果桑母本园、西南最大的标准化枳壳基地等。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中药材增长至3万亩,柠檬扩大至1.8万亩,花椒发展至7500亩,特色经果稳定在8000亩,名优水产提升至5000亩,柠檬、花椒、药材、桑葚等初加工初具雏形,“五朵金花”竞相绽放,已呈遍地开花之势。
“近年来,我镇依托‘枳海桑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培育以中药材、柠檬、小龙虾等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挖掘增收产业潜力,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增收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富民增收链。”谢子清说到。
目前,枳壳正在建设初加工企业3家,蚕桑已建成初加工企业2家,柠檬已建成初加工企业3家,花椒产业已建成初加工企业2家。同时,建成了镇级电商综合服务平台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9个。“封坝农家”村级电商上线重庆消费扶贫馆,销售额达到183万元,直接帮助贫困户销售稻米、花生、红薯、鸡鸭蛋等农产品120余万元。
农旅融合 村民富
农业向旅游延伸,旅游向农业拓展。塘坝镇除了发展小龙虾、柠檬、枳壳等产业之外,还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让村庄变景区,以农旅结合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增收致富。
“清明期间,我们桑园每天都要接待上千名游客,采摘的人数比平时多出三四倍。”塘坝镇桑葚采摘园负责人介绍说,来桑园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很多,有重庆主城的市民,有成都的游客,更多的还是周边区县的游客。
集果桑种植、乡村旅游、桑果加工等于一体的金山村盛田良品桑葚基地,拥有全球品种最齐全的果桑母本园,采摘品种多达27种,是中国农科院在西南地区唯一授权的果桑种育示范基地。依托千亩“桑田”,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内涵及生态优势,已成功举办六届桑葚采摘节。
在采摘园里,记者看到,一排排桑树的枝头上,正挂着或青或红或紫的桑葚。记者摘了一颗刚刚成熟的紫黑桑葚放入口中,轻轻一咬,甜中带酸的味道瞬间在口中蔓延开来,让人忍不住还想多尝几颗。
“园区除桑果采摘以外还销售多种桑果加工产品,其中有桑葚果干、桑葚酒、桑葚酵素、桑叶茶以及鲜榨桑果汁等16个品种。还有草莓和食用玫瑰可供游客采摘,并提供小龙虾、生态鱼垂钓、抓鸡赛鸭、自助烧烤、儿童弓箭射击、棋牌休闲茶座、蚕桑文化长廊和紫藤花廊等休闲娱乐项目,同时配套有地道风味火锅、土鸡土鸭等各式家乡美食,让游客尽享闲暇时光。”
作为全市最大的桑葚基地,成为当地产业从传统种植向高效种植和农旅结合升级的模板,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到果桑的种植中来。“我们园区优先雇佣周边脱贫户,有12名固定用工,20多名临时性用工,都是金山村当地的村民。”盛田果桑园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果桑园共吸纳金山等周边村群众400余人就业,直接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这一切的成果都得益于塘坝镇始终坚持把推动“三变”改革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挖掘盘活集体资源、土地资源、房屋资源,广泛吸引资本,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实现了村民人人持股、普惠改革红利。
在塘坝镇天印村,通过稳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还发展鱼塘养殖,拓宽了群众脱贫增收路径,带动了该村群众致富。
综合治理 乡村美
清晨的村庄宁静祥和,青砖墙角处,吃完早饭的老严来到自己种植的花花草草前,拿出手机拍起照来。他说:“现在环境变美了,人的心情也舒畅很多,这才是家的样子。”
近年来,围绕“六改六治”目标,塘坝镇天印村对污水垃圾、公共空间等方面积极展开环境综合治理。在实施“增美添绿”工程中,天印村大面积栽种树木,增补花草,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名优水产等产业,形成立体循环观光农业。同时,结合“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村子也因此获评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及重庆市“十大特色乡村”等称号。
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让原本有意在此发展产业的企业不再望而却步,村民切实享受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在何家坪广场有10余口池塘,总面积240亩,池塘内不仅有锦鲤和金鱼等观赏性鱼类,也养殖有甲鱼、“四大家鱼”等。池水清澈,倒映出岸边的垂柳和翻新的村民房屋。老严指着池塘周边的步道说,“以前大家都不愿意从这里经过,如今这里成了我们散步休闲的地方。”
道路提档升级,出门不再满脚泥了;统一标准圈养家禽,不再担心蔬菜遭殃了;为所有粪池加盖,空气中不再臭熏熏了……“环境改善、生活便利后,孩子们回来的次数也多了,而且每次回来都不愿意走。”老严笑着说,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陪孙子了。
“我们村里还建立了村民议事厅和家风家训学校,宣扬传统道德观,培育文明新风尚。”天印村村委会支部书记何长春说到,通过推进“三治”融合,设立“三和民情室”,组建村民理事会、治安巡逻队和法律志愿服务队,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促进了村民们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居和谐。
塘坝镇依托柠檬、桑葚、小龙虾等基地,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乡村旅游景区,把新农村当成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在天印村修复旧居院落1200平方米,建成全区首个乡情陈列馆,集中展示农耕乡土文化。成为重庆新诗学会创作基地、区委组织部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区融媒体中心外景拍摄基地,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形成了“乡村振兴看天印”的良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