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芸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这个四月,塘坝镇金山村的整个盛田果桑园又成了桑葚的天下。
桑葚是一种农村常见的野果,果子不大,多为长圆形。如果只有三两株结了果,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在一千亩盛田果桑园里,它却是以多取胜。在春天里,和风一吹拂,便开了花结了果。从最初的一串、两串、十几串,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百串、千串,多的数不过来,大有来势迅猛的气势。
在儿时的记忆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门前屋后都种上几棵桑树,当一串串红的、紫的、乌黑的桑葚缀满枝条的时候,丝丝甘甜的果香老远就能闻到。轻轻地摘下一颗熟透的桑葚放进嘴里,稍一咬,果汁四溢,满口生香。我们当地人管桑葚叫桑泡儿,说“泡”字时,舌尖往上一卷带出个儿字音,像舌苔里裹着一颗桑泡儿,口水也跟着出来了,那种馋总是令人难忘。
小时候,我家住在县气象局,邻近郊区。在气象局周边的田埂上,有几棵矮墩墩的桑树,绿叶满枝,到仲春桑树就开始结果子了。当藏在叶子下面的桑泡儿还是红的时,一只小手便迫不及待地摘下一颗放进嘴里,以为很甜,却是酸的呲牙咧嘴,脸缩成一团,“嘻嘻”两声,念叨还没有熟呢。倘若翻找到一颗熟透柔软、散发曜石亮度的黑桑泡儿,一口下去,酸甜多汁,新鲜爽口。那种味道,恰是孩童舌尖上最垂涎的美味。
四十年光阴流转,以前在零星坡地、田塘边种植的桑树变成了如今成片栽种的桑葚园。
一进桑园,满眼的绿,望不到头。听园里的负责人说,盛田果桑园占地千余亩,园里种植的桑葚多达上百个品种。白色果子叫白玉王,成熟后为白色微带紫,汁多味甜;条形果子叫长果桑,紫黑色,单果最长可达十八厘米。胖圆形紫黑色果子叫日本甜桑,最大单果重七克,含糖量非常高。还有泰国黑桑、俄罗斯大红袍、无籽十大桑、龙爪桑、金香葚等等。没想到,桑葚也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慢慢蜕变,品种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口感更甘甜爽口。
林子里,摘桑果的人猫着腰,搜寻着最大最好的那一颗, 一边摘着一边吃着,嘴角泛起了乌红色,他们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片林到另一片林,忙的不亦乐乎。树底下,一对恋人欢笑着把熟透的桑果喂进对方嘴里,一脸的甜蜜。林中的鸟雀也飞来飞去忙碌不停,“啁啾、啁啾”的鸟鸣一声高过一声。桑葚就像园中的一个个小精灵,闪着光芒,点响了四面的笑声。这种感觉,让我突然有一种久违的欢喜,如孩童般肆意。我也开始把熟透的桑葚一颗一颗摘下来,装进随身携带的篮子里,一会儿功夫,就摘了大半篮子。
桑葚营养价值极高,具有天然生长无污染的特点,所以被称为“民间圣果”。按潼南人的话来说,属于养心养身的佳品。而在我看来,桑葚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在于人们利用成片桑林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了集蚕桑文化、农耕体验、民俗展示和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游。还把桑葚的营养价值加以开发,生产出的果汁、果酱、果酒、酵素等产品销往各地,带动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这里,人们可以一边品尝桑葚,一边感受古老的桑土文化,体验回归大自然的乐趣,真不失为一种休闲好时光。
临近晌午,来桑葚园的人依然络绎不绝。采摘疲乏的人,在长廊边小憩,品着桑叶茶,听着风声、鸟鸣声,很是享受。一位老者端着相机边拍边说,好一处景观。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生活。
回去的路上,大家提着装满桑葚的篮子,满脸喜气,边走边闲聊着。
“娃儿喜欢吃桑泡儿,我连续三年都带着小孩来这里采摘。”
“去年我也来摘了的,泡的桑泡儿酒好喝惨了。”
“今年的桑泡儿比去年结的还要好,口感更甜。”
一个小孩子跑来说:“明年还来,明年更好。”
好一个“明年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大家说着,笑着,心如花开。
桑葚熟了,桑农笑了,整个桑葚园沸腾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