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凤
阳春三月,在金黄阳光的照射下,外婆家乡的桑葚花,就乘着轻轻吹拂的暖风,在枝头上被悄悄唤醒。随着桑叶逐渐茂密葱翠,那隐藏在嫩叶下的细小桑花渐渐凋谢,一个个青涩的青桑葚果实便悄悄探出头来。过些时日,青桑葚便渐渐长大,颜色由青变红,再由红变紫,水灵灵的缀满枝头,闪着诱人的光亮,撩得我们口水直流。我的外婆家,在潼南塘坝镇。那里林茂水丰,土地肥沃,桑树生长得特别茂盛,有大片大片绿莹莹的桑葚园。
小时候,我经常到外婆家玩耍。外婆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到处生长着或大或小或粗或细的桑树。桑枝上那乌黑发亮的桑葚,颗颗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充满着无尽的诱惑。在那物质和文化生活够缺乏的乡村,摘桑葚和吃桑葚,都成为是我童年最大的乐趣。
我的家离外婆家不远,我们家乡也有很多桑树。那时,桑树是农家不可缺少的经济作物,桑叶可用来养蚕。那时还是大集体,桑树属于生产队,是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生产队把养蚕的蚕种分到各家各户喂养,大人们很忙,要出工,采桑叶一般都是我们细娃承担。从小,我就迷上了摘桑叶。我采摘的桑叶,给外婆和妈妈收工回家后喂蚕。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的村小读书。早上或中午下午放学,无论刮风下雨,我都背着背篼上坡采摘桑叶。放学后,我高兴的提着桑篮,选桑葚多的桑树采叶。只一会儿,就采满一篮子桑叶,摘到一大包桑葚。我饿极了,根本顾不上清洗,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紫莹莹的桑葚放进嘴里,酸甜的味道便充满口腔,一直浸透心脾。我的嘴皮常常被桑葚染得乌红,晚上回到家,少不了被外婆笑骂一阵。
外婆家乡的桑葚,别具特色,个大肉厚,柔嫩汁多,酸甜适口,摘下一颗放入嘴里,顿觉满口生香,一种独特的清甜滋润心间。每到桑葚成熟季节,桑树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桑葚或紫或红或黑,如桑海中一颗颗乌黑闪亮的珍宝。
近年来,随着潼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已经很少有农户养蚕了,外婆家乡那些曾经散种的桑树,已经成片栽植,作为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的主要项目,以生产的各种美味桑葚吸引着游客们的眼球。
每到初夏桑葚花开时节,我都因为想念外婆家的桑葚而去探望外婆,大饱桑葚口福。近几年,外婆家以前靠种粮食赖以生存的土地,已经被村里反租,全部栽上各种桑树,打造成规模宏大的桑葚采摘基地,建成潼南盛田果桑园,桑树多达近三十个品种。蚕桑基地里还建起蚕桑文化长廊和桑果加工厂,成为名副其实的桑葚博物馆。
每到成熟季节,外婆家乡都要举办桑葚采摘节,倾力发展乡村旅游,大量成熟的桑葚供游客生态采摘。同时,桑葚基地还提供桑葚酵素、桑葚酒、桑葚醋,桑葚果汁、桑葚果酱、桑叶茶等多种桑葚产品供游客选择。外地游客大量涌入,各种小车络绎不绝,采摘桑葚场景盛况空前。塘坝那生态美味的桑葚佳品,获得了远近游客的高度赞誉。
潼南的桑葚,引领着全区乡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使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为实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大活力……